4月20日一大早,三十刚出头的小董哥带着6个四五十岁的乡亲从济南坐车到寿光参加中国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每人花40元买了门票后,赶起了农民的蔬菜“科技”集。这样的集会一年一次,今年已是第十三次。小董哥一行来得最早,是第一批进入展厅的参观者。
小董哥告诉记者,他们都是济南历城区唐王镇的,这是他们第一次来赶这个集,就是想看看寿光的农民是怎么种菜种果儿的、看看还有什么新技术。他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这些和他一起来的大叔都是种草莓的精英,种草莓都种了十多年了,引得他身后朴实的大叔们连连摇头,腼腆地说:“他才是老板。”
小董哥以前并不是农民,在济南市里住,两年前帮亲戚的水果铺送货,发现了大叔们在种草莓,就萌生了承包土地种草莓的念头。他把家搬到了村里,经常上网查阅农业信息,虽然只当了两年农民,种了两年草莓,但30亩地的规模,再加上经常关注农业科技,竟后来居上,收入比种了十多年草莓的老农涨得还快。村里的乡亲们受了他的“刺激”,连五十岁的大叔也学会了上网关注农业科技。这两年村里能容纳2亩地的大棚增加了6、7个,今年还组团参观寿光的菜博会,他们的农业合作社马上就要批下来了,现在是抱团赶集,以后就是抱团种植、抱团跑市场。第一展厅逛了一圈,他们手中都拿了不少宣传单,“先拿着,回去再好好研究”。说起科技与他们的草莓,小董哥很有些自豪,他的大棚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自动喷灌设备、自动卷帘机、自动喷雾器等的运用,至少节约了6个人手,每年可省近10万元。逛到7号展厅里的未来馆,能给大棚提供“营养光”同时防止作物病虫害的光伏太阳能温室、可以完全取代人工的数字化智能种植模式和智能采摘机器人,令小董哥大开眼界,他兴奋地说:“如果以后我们也用上了,又能省不少人工,降不少费用。”
2号展厅入口处集中了一群从德州市临邑县临南镇赶来的农民,为首的大姐告诉记者,她昨天开车把大伙儿拉来,今天一早就来看展览。大姐叫王文鹏,从第一届菜博会开始已经连续赶了13次集了。王大姐在大学里学的是农技,毕业后在县蔬菜局上班,第一次参加菜博会后,她下决心辞去了当时的铁饭碗,和丈夫一起在德州市临南镇承包土地架上大棚种起了西红柿。王大姐和丈夫虽然打扮时髦,却乐意以农民自称。每次参加菜博会后她都会改进自己的菜棚,西红柿种植规模也达到了1000亩,这次她想来看看最新的滴灌技术,也学习一下其他的新技术。
从内蒙古西部赶来的一群农民,想来学习寿光蔬菜规模种植和销售经验;从黑龙江、沈阳来的农民说来见识见识寿光人怎么种菜的。这个集市上更多的是没有架大棚、种普通地的农民,他们想来看看,顺便买些种子回去,先试种一些,再看效果。不少农民都跟记者说他们很羡慕寿光的农民,农业发展亟须的科技、市场都有当地政府支持,他们也希望自己能找到当农民的新出路。(本报通讯员 王 皇 本报记者 周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