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星期四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专家访谈27

    文化传承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周石谈“学院文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02版)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院作为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您认为如何通过学院的文化建设来实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

        周石:传承与创新文化被认为是大学应有的功能。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

        学院文化荷载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体现大学文化的高度。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经过长期的洗礼、积淀和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院文化:爱在劳人(指劳动人事学院),学在劳人,国际劳人,具有德学并重、面向未来的文化内涵。“爱在劳人”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学在劳人”着眼于学术,“国际劳人”注重学院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学院通过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主动担负和承载着中国劳动科学知识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服务的重大责任。同时,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本科党员比例达到毕业生人数的50%,这个简单的数据,很好地证实了学院为实践办院理念所付出的努力。

        记者:学院是如何传承并发扬这种德学并重的文化的?

        周石:用各种细节,用扎实做好每一步的工作。教育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传承也是如此。从入学时师长们登门慰问、促膝谈心,到日常的各项比赛、生日庆典、节庆欢歌、野外郊游,以及师生间的球类友谊赛等,无不使学生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中体味着学院文化,感受“团结拼搏,努力进取”精神。在我们学院,“互爱”积累着奉献精神。教师节的一束鲜花,学生出国前的一次院长宴请,师生病床前的一声问候,以及获得佳绩时的一声祝福,营造了“互爱”的氛围,培养了学生助人、感恩、敬业和奉献的德行。用大学生的话来讲,就是生活“很有爱”。赴四川支教的研究生王瀛说:“有爱心的人总会以不同的爱呵护身边的人,同时也会享受到爱的回报。在学校,学生需要教师的爱,也同样会用爱回报教师和社会。如此,‘爱’才会有‘教育的最高境界’之意。” 

        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过程中,师生们会定期座谈。教师也会在阅读书籍、科研论文、读书笔记、专业实习、出国推荐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帮助。学院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用奖评机制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发表学术论文。2010年,学生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院积极环绕第一课堂开展活动,“书法比赛”、“读后感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均已形成规模。 

        学院文化以一种淳朴简单的方式,身体力行地维持着它的生命力与价值。它贴在宿舍的门上,也印在师生的心里。它是一种有质地、有生命的精神,自然地体现着人的关系和情分。

        记者:大学文化具有引领社会、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您觉得学院文化如何实现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

        周石: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有厚重的文化积累,自然会有留馨行远的文化影响。我们学院不仅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批研究能力强、外语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也为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级政府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连续12年名列全校第一。如今,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专家学者或企事业单位的中高层领导,随着这些人才走向社会,学院的文化自然地影响着社会。(本报记者 李玉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