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5月1日电(记者叶辉、张玉玲)中国动漫产业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撑?产业界和学界有不同的回答,但大家却都有个共同的愿望——希望搭建起中国动漫产业“产学研”的新平台,引导中国动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今天在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由本报与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举行的“动漫产业和创意理论”研讨会中,30多名来自产业界和学界的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对构建中国动漫产业理论体系建言献策。
杭州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动漫节执行会主任汪小玫在发言中说,动漫产业是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品牌,依托“中国国际动漫节”这一平台,杭州市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原创精品,实施人才战略,建立市场体系,原创动画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了全国动漫产业的领头羊。为了让动漫产业实现“量质并举”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破解发展难题、建立更加完整的理论体系。此次研讨会,有利于整合动漫业界和学术界的优势力量,打造动漫理论研究的优质平台,激励动漫理论的创新与融合,不仅是动漫理论建设新路径的典型范例,也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多元互动新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黎青平介绍,杭州是全国动漫产业的核心基地,为此,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国际动漫学院,学院以学科专业发展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良好创新意识、符合新经济时代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动漫人才,为地方文化、教育、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贡献力量。希望能够进一步增强与产业界的合作,理论联系实际,跟踪分析产业界提出的新课题,把杭州国际动漫学院办成一个既有国际标准又能服务地方的特色学院,使其成为中国与杭州动漫乃至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中扎实的人才库、思想库和产业孵化基地。
本报副总编辑方正辉表示,中国动漫产业在实现22万分钟的年产量后,下一步怎样提升质量;在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转变过程中需要怎样的理论支撑;动漫产业理论怎样总结产业经验并指导下一步的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发展的难题,是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媒体要报道的话题。本报具有悠久的学术文化传统,将进一步发挥广泛联系知识分子的优势,深入调研,为产业发展问诊把脉,为政策决策提供真知灼见,为下一轮的动漫产业振兴打下坚固的理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