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30日 星期一

    走基层·深度调研5

    承担起医药强国的时代重任

    ——中国药科大学采访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30日   01 版)

        编者按

        我国13亿人口,一年要吃掉3700亿元的药,然而,仿制的医药产品占到了90%,纯进口药每年要花掉国人24亿元。国家一类新药仅20种左右,真正意义上的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不超过5种。面对这种状况,中国药科大学从本科教育入手,以医药强国为己任,努力培养药学精英。在用药频频成为新闻的今天,该校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有这样一所高校——

        在全国百余所医药院校中,只有它连续三届独立摘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的桂冠。

        它培养的学生连续多年供不应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是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5倍之多。

        它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药学高等学府,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为中国药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

        它就是中国药科大学。

        是什么让中国药科大学绽放如此绚烂的光芒?近日,记者走访了这所学校,探寻成就药科教育辉煌背后的故事。

        办好本科才能办好大学

        “办好高等教育首先办好本科教育,办好本科教育才能办好大学。”这是中国药科大学校长吴晓明教授总结出来的办学经。“大学不可能都办成清华、北大,作为药科大学,必须以自己的药学特色为中心。”

        中国药科大学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药科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一直秉持“好老师带出好学生”的理念。药学专业三年级学生东梅说:“我们的生药学课程是长江学者李萍教授给我们上的,实验课是国家教学名师尤启冬教授亲自给我们做指导的。”

        软件的提升更需硬件的配套。在GMP车间实训中心,记者见到了中国药科大学现代化的药物合成车间。记者换上工作服,套上鞋套,经过严格消毒后,在实训中心何小荣老师的带领下进入车间内部。“现在我们这个车间建筑面积是4400平方米,主要的净化面积达到3200平方米,我们所有的模拟车间都是按照药厂厂房的卫生标准而建的。”何老师介绍说。

        药瓶封口机器前,老师身着淡黄色工作服,戴着扩音器正在给学生们上课,“机器的工作效率与温度的高低和转盘的旋转速度相关,如果我们把转盘的速度调快,那么相应的温度就要调高……”学生们穿着淡蓝色的工作服,戴着工作帽,围在机器周围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机器运作,不时讨论着。

        关于教学投入,学校提供了一组数字:2006年到2011年,本科实验室建设投入1亿多元;投资GMP车间实训中心4000万元;投资930万元建设中药博物馆和780亩的药用植物园,植物品种近1000种;投资600万元建设1500平方米的模拟药房。姚文兵教授说:“我们的教学经费优先投入本科教育,资源优先保障本科教学,不惜成本,为的就是培养出高质量的药科本科生。”

        “4+2”培养药学精英

        李浩强,是中国药科大学2007级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班学生,硕士在读。经过药明康德生物制药与生物工艺部门联合培养半年后,他所设计的药物表达系统已经在药明康德生物部多个项目中得到了应用。

        李浩强是中国药科大学“4+2”人才培养模式的受益者之一。该校教务处处长徐晓媛介绍,从2002年开始,学校对基地班学生实行“校企合作6年制本硕连续培养”的模式。到目前为止,该基地班已有320名学生,其中进入硕士阶段与企业联合培养的173人。

        “从入校开始,我们就与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基地班2002级毕业生夏鸣说,“在校前两年,就能听到企业家的讲座,与医药企业零距离接触;第三学年走进企业参加3个月的创业实训;第四学年,会有校企联合培养选拔考试,通过面试的学生在第五学年时,可以边在企业实践边准备学位论文,以实践带动科研;最后是半研半工的一年,也就是说,只要完成学位论文和答辩,就能立即进企业创业。”

        10年来,“4+2”人才培养模式反响良好,与中国药科大学长期合作的先声药业研究院院长评价说:“这里的学生毕业后都能独当一面,完全有能力单独组建一个实验室。”中国药科大学将“4+2”模式中校企联合的办学特色在全校推广开来,目前已与110家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共建本科生校外实践平台,其中87家企业每年接纳该校1500名毕业生实习,23家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6年不断线培养高层次生物医药创业型人才。

        扛起医药强国的大旗

        目前,世界医药研发水平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英国等;第二层次有日本、澳大利亚等;第三层次有印度、俄罗斯、中国等;第四层次为其他大部分欠发达国家。我国医药研发水平与俄罗斯相当,稍稍落后于印度。

        但我国医药研发的现状是,正从低端仿制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以及廉价原料药出口的行业境况,逐步转型为以自主研发为驱动力的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由于研发的新药数量有限,不能满足临床用药的需求,因此很多药品,特别是近十年上市的专利药品还需要进口。”中国药科大学科技处处长黄文龙教授分析说。

        在这样的现状下,加快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转变,是我国医药行业必须经历的转变。对于以输送医药人才为重任的医药院校而言,该如何扛起这面医药创新大旗,承担医药创新的重任?中国药科大学党委书记徐慧教授娓娓道来:“我们创新学校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拥有良好医药学科基础和产业基础的背景下,不断增强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为我国医药强国战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回顾中国药科大学76年的办学历史,我国医药行业的诸多杰出人才都来自该校。从早期高等药学教育创始人孟目的教授,到一代宗师叶桔泉、彭司勋院士、徐国钧院士等,目前,全国所有成规模制药厂的科研领军人才都出自该校。

        “根据医药行业发展的需要和药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未来对药学人才提出三个方面的迫切需求:一是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二是药物制造的关键技术开发和使用的能力,三是应对人民群众对药物合理安全使用的需求,对医药专业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吴晓明教授告诉记者。

        围绕这些需求,中国药科大学有的放矢,不仅开设了以创新药物开发研究为特色的国家基础药学理科基地班和培养生物医药创业型人才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基地班等,还设立了临床药学、制药工程等专业方向。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