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9日 星期日

    新闻背后

    让走基层变得灵动和深刻起来

    ——陕西“大荔模式”背后的思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9日 05版)
    压题照片:陕西大荔春耕现场。
    本报记者 程伟光摄
    本报“蹲点”小分队记者杜羽、张哲浩、袁于飞、程伟光在陕西大荔采访。
    本报记者 程伟光摄

        在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扎实推进“走转改”的当下,如何通过这次蹲点调研,真正从基层抓到生动鲜活、富有新闻价值、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活鱼?如何通过这一生动实践,总结、宣传、推广基层成功经验,推动基层工作发展?本报关于农业科技服务“大荔模式”的报道,无疑是用实践作了回答。

        其实,之前媒体对“大荔模式”的报道并不鲜见。但纵观这些报道,要么零散,要么简单化,没有形成系统,更缺乏气势和具有深度与高度的概括。作为“走基层·蹲点”小分队的记者,要“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个地方政府全力推广、农技人员点头称赞、农民兄弟拍手叫好的农技推广模式”,就必须扑下身子,必须要有独特的视角和足够的思想认识、准备,甚至气魄。

        那么,“大荔模式”究竟如何,有没有含金量,能不能经得住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值不值得向全国推广?起初记者心里并没有“底”。但作为中央党报记者的这个“底”,记者还是有的——那就是必须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本着对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全面深入地审视和解剖“大荔模式”。

        要洞悉“大荔模式”是否真如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灵丹妙药,就必须擦亮眼睛,深入思考,去伪存真,拿出三味真火予以淬炼。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大荔模式”,“蹲点”小分队调阅材料、座谈走访,了解其基本内涵、运行情况和服务形式。“大荔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和服务为纽带,构建多方联动互补机制,实现了农民、企业、专家、政府的共赢,这不能不说是新时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机制的一次重大创新和突破。

        好的新闻必须要通过好的形式予以报道和展示。“大荔模式”内涵丰富,服务形式多样,报道起来千头万绪,大有老虎吃天无法下手之惑。如何展示和切入?经过认真研究和商讨,我们决定采取“总—分—总”及“虎头—猪肚—豹尾”的形式,先对该模式进行全面集中、富有气势的展示和诠释,再对涉及的农技、农资、信息化等亮点,进行详细而富有情节性和细节性的生动描述和报道。

        根据编辑部“首战即决战”的要求,首篇报道《“大荔模式”的聚变效应》在本报头版头条刊出后,在陕西省科技系统和渭南市及大荔县引起了热烈反响。之后,随着《小村里来了大专家》、《这种讲座“真解馋”》、《这样的农资销售便农利农》、《从“自然分娩”到“高端智造”》等报道的连续推出,引起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注。省委书记赵乐际深入大荔县实地调研,对该模式予以充分肯定。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说,纵观《光明日报》的这组报道,既有气势,又有高度和深度,很好地诠释和展示了“大荔模式”,极大地扩大了“大荔模式”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蹲点调研“大荔模式”之后,小分队成员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中央党报记者肩负的神圣职责和基层群众对记者的期许。“走转改”应是新闻工作的常态,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的笔端,总结地方经验,推广成功模式,促进基层工作,使“走转改”走得更深入,更见实效。

        本报记者 张哲浩

        这样的报道我们欢迎!

        光明日报社:

        3月下旬以来,《光明日报》连续刊发的陕西渭南“大荔模式”蹲点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陕西省内外强烈反响,特别是在我们省市县科技部门引起很大震动,同时也引来国内兄弟省市同行的高度关切,要求学习参观的电话铃声不断响起。

        陕西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的干部们争先阅读和交流这组报道。我们及时将信息报送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并组织机关干部集中学习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将进一步提升“大荔模式”的农技服务水平,加大投入,加速在全省范围的推广应用,让科技真正实现利农、为农、惠农。如今,我们已制定《关于在全省推广大荔模式的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大荔模式建设标准》。《渭南日报》还以《中央媒体高度关注大荔模式》为题,对光明日报记者在渭南的走基层采访活动专门刊发报道。

        广大干部群众对光明日报记者走基层、住农户,深夜写稿、及时报道的作风都表达了赞扬和钦佩,一致认为光明日报“走转改”活动不摆花架子。在基层蹲点采访近10天,记者们坚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与农民彻夜促膝交流,冒雨在大田拍片,发表了通讯、消息、评论和采访手记等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留下了不少动情故事,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我们坚信,只有这样的记者才能写出如此鲜活的报道,才能真正反映基层科技人员的心声。这样的报道我们欢迎!

        陕西是科技资源富集省份,长期以来,受历史和区域环境等因素影响,科技宣传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致使陕西“科技强省”的愿望一直难以快速实现。2011年中央六部委《关于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下发后,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随即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科技宣传工作的意见》,光明日报对陕西科技宣传工作高度关注,尤其去年以来,贵社陕西记者站适时为我们刊发了不少有影响力的重头稿件,为陕西科技创新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希望贵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希望光明日报社继续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引领和主导作用,继续发扬敢说真话、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继续把视野聚焦到基层百姓的工作和生活上,发表更多更加鲜活并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陕西省科技厅 徐叔威

        2012年4月19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