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7日 星期五

    地域文化

    有一个地方叫感德

    作者:黄文山 (福州)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7日 16版)

        有一个地方叫感德。感德出好茶。

        这座深藏于戴云山中的小镇,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它,更不用说走近它。这里生产的铁观音茶鲜爽醇厚、香气悠长,渐渐博得了人们的赞誉,于是,被赫然印在茶叶包装袋上的小镇名字也由此被人所知,感德也自然而然成为铁观音茶的一个重要地理标志。但一个深山小镇,为什么要取名“感德”,确实让我颇费思量。

        到感德的那一天,下起了雨。而且雨越下越大,天地间一片白茫茫,无论远山近树,都笼罩在稠密而又有耐性的春雨中。

        这当然是茶农们不想要的坏天气,阴雨不利于春茶的采摘和晾晒。我已经看到一丝丝忧郁盘结在他们的额头。但一听说我们是为写感德茶而来的,他们便一下子都兴奋起来,似乎忘记了漫天大雨带给他们的烦忧,争着要领我们上山去看一块元代的茶王碑。

        我们踏着雨水登上一座小山头。从这里俯视,但见四周青翠的茶园层层叠叠,直上云天。村民领着我们寻到一处坡坎,果然看到一块简陋的元代石碑,上面刻有“茶王”字样。这块不显眼的石碑可是茶农们的圣物。据说,每年采茶之前,当地村民都要聚集在这里祭拜茶王:小小的山头上,站满了四乡的茶农,一个个神情肃然,香烟缭绕,鞭炮齐鸣,十分热闹。

        感德种茶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感德茶,始终铭记着一个人的名字。

        当地人尊奉的茶王公其实就是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这个谢枋得自是一位文学家,但一直不以文学闻名,而是以其凛然大节为世人所钦。谢枋得是江西弋阳人,中进士后入朝做官,因指斥贾似道奸政误国,遭贬谪。南宋将亡,谢枋得在江西招谕使兼信州知州任上起兵抗元。他率领一支缺乏训练的义军与元军的虎狼之师血战经旬。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谢枋得兵败入闽,他隐姓埋名,转徙山间10多年,从武夷山一直来到戴云山深处的感德。他在这里参道讲学,一时弟子云集。感德本是一个荒僻之地,山高水寒,田稻薄收,百姓生活十分清苦。谢枋得细察当地水土,鼓励民众开垦荒山,广植茶树。谢枋得对茶情有独钟,在他创作的诗歌里,就有不少关于闽茶的描写。他不仅精于品茶,而且深通茶性。他亲手培育出优质茶苗,提供给村民,还将铁观音茶的传统制作方法做了改进。感德的种茶业因之兴盛。

        因为茶,感德吸引来了四方的商贾;也因为茶,谢枋得引起当地官府的注意。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谢枋得被建宁总管骗到城内拘押,但他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坚拒元朝征召,因而被押送到燕京。他宁折不弯,慨然赋诗:“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到燕京后,他绝食而死。

        茶山上的那块元代的简陋石碑,正是感德的乡亲们听到谢枋得死难的讯息后,在山头上悄悄立下的,这一立,已是720多年。

        明成化五年(1469年),为了世世代代感念谢枋得,感德槐植村村民集资修建了一座茶王公祠,塑正顺尊王金身供奉。此后,每年春季,槐植茶农都会举行隆重的正顺尊王金身巡境活动,祈求风调雨顺,茶运绵长。

        一段让人追思不尽的历史,一个感恩尚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700年后,感德茶终为世人所知。而谢枋得,也早已化身为茶农们敬仰的茶神公,他天天看着这片他挚爱的土地,看着这群他深爱的人们,看着满山的茶树散发着沁人的香气,飘出山谷,看着戴云山山间的这座小镇随着茶香发生的每一个变化。

        有一个地方叫感德。感德出好茶。感德茶铭记着一位诗人,一段气节。

        (作者为著名散文家、《福建文学》主编)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