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如果说,这句诗文留下的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对当年许昌文化印象的话,那么,今天来到这里,所见所闻是一番更加崭新的发展景象。
“建筑就是文化景观”
许都大剧院、许昌博物馆是近年河南省许昌市城市建筑的亮点:现代化的钢结构屋顶,被制成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挑檐状,梯形玻璃幕外墙一眼望去,就是明显的汉代古城墙风格,实现了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牢固树立‘建筑就是文化景观’的理念,注重城市建筑的旋律美、整体美、和谐美,力图形成风格各异、和谐统一的视觉感受。”许昌市委书记李亚在许多场合提出的要求,已经化为近年来这座城市的建筑理念。文化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紧密结合,彰显文化特色,传承历史文脉,使每一位到许昌来的客人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以运粮河开发治理为例,李亚对其提出要求:“一河清水穿城过,两岸绿带树成荫,曹魏文化十八景,休闲宜居景观带。”这里的“一河十八景”分别是以曹操、曹丕、曹植和王粲等人的18首古诗为主题进行设计的游园广场,其中登秋台游园、倚舟游园、四海广场、乐行游园等已经建成,成为市民休闲娱乐、观光客旅游的好去处。
不遗余力地文化景观投入,使许昌市从坚持规划引领、加快项目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推动产业融合、打造旅游集散地等6个方面实现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统计数据显示,全市旅游企业由“十五”初的十几家到“十一五”的90多家,旅游业带动创业就业20多万人,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1.5亿元,游客人数和总收入年均增加30%以上。
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
“抓一把就是三国故事,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在许昌,这句尽人皆知的顺口溜道出的古城文化内涵,近年来通过各类活动得到挖掘传承。
据了解,三国遗迹遗址在国内其他地方保存尚少,但许昌却有80多处,市委市政府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市里批专项经费成立了曹魏文化研究所。
汇聚许昌高校中的主要专业研究力量,形成了一支支力量强大、成果丰硕的科研团队,在曹魏史、建安文学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目的’是我们研究的指导方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之手段,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研究者们的共识。”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王海升说,近年来,两所研究所多次联合举办了“三国文化论坛”等学术研讨会,各自发表了数十篇专业学术论文,从学术层面提高了许昌的知名度。
三国文化融入生活
在许昌学院钧瓷文化博物馆内,我们被一组钧瓷玩偶吸引,这组以关羽、诸葛亮、曹操等三国人物为原型的卡通玩偶或凝重、或大笑、或皱眉,形态可掬。
除玩偶外,那些名为“火烧赤壁”“曹冲称象”“桃园结义”等蕴含三国典故的钧瓷展品同样吸引眼球。这些都是许昌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的优秀毕业设计作品。
“许昌有浓厚的三国文化,又是宋代钧瓷的发源地,将三国元素与钧瓷技艺相结合的创意产品,体现了许昌的特色,学生实现了自己的设计构想,商家、景区也能从中嗅到商机。”许昌学院美术学院院长王雨介绍说,从2010年开始,该院每年都要与许昌市有关部门合作举办“三国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大学生们结合毕业设计要求,将有关三国文化、传说、故事设计开发成为广告、产品造型、图案、商标、装潢、包装、影视动画、网络元素等相关衍生商品。
利用三国元素大做文章的不仅是这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们,实际上,三国文化在许昌的传播和影响深远而久长。讲三国故事,读三国书,挂三国画,以三国人和事类比生活中的人和事,是许昌人平常日子中的底色。
眼下,许昌市委、市政府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第六届国际三国文化旅游周,市旅游局负责人告诉我们,4月28日至5月4日将举办系列三国文化艺术活动,如三国文化国际谈,三国文化系列邮集展和三国遗风摄影联展,曹魏讲坛,三国文化摄影剧“梦回三国”首映式等。
许昌让我们感受到了三国文化的魅力,而已有过五届成功经验的三国文化旅游周,足以令我们相信,许昌市能够通过这些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展现出“三国文化之乡”的丰厚文化底蕴,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客商来许昌观光旅游、投资创业。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胡芷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