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人们会想到2008年发生的三聚氰胺污染奶粉事件。当时,怎样快速从污染奶粉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在国内是一大难题。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专家们,在国家相关部委的协调下,参与科研攻关,最后研究出高效液相,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攻克了这一难题。其中,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检测三聚氰胺,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采用的方法之一。
从1994年正式成立到现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中心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成为集研究、培训、咨询、仲裁、成果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依靠科技创新,中心建有国家层面的现代化大型技术平台,包括新药研发、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医学分析、食品和环境卫生分析等体,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和“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为社会提供权威的分析数据和检测报告。
2004年,国家科技部和北京科委在中心共建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北京质谱开放技术平台”。目前,中心已完成第三代生物质谱的建设。它以超高性能的9.4T混合型串联傅里叶变换回旋共振质谱为主要特征。分辨率超过140万,准确度优于1.0ppm。该系统配备了丰富的辅助离子解离组件,可实现超高分辨、高准确度和高灵敏度的多级串联质谱功能,可无须酶切而直接鉴定蛋白质,是研究生物标志物最有力的、最可靠的手段。2009年,中心加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面向全社会开放提供新药报批服务、科研技术平台、测试服务等技术服务。
中心作为国家生物安全应急分析基地,还多次出色完成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样品分析。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受灾后废物、生物遗骸污染、二次化学污染等次灾害影响,水质安全、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疾病防疫等民生问题十分突出,对先进检测技术需求紧迫。中心张学敏院士带队的两批8人次随国家科技部抗震救灾应急分析专家组前往灾区,开展生物多胺、致病菌、粪大肠菌群等毒物的快速检测分析以及对其他非常规检测、不明危险物等复杂疑难问题的检测分析,为灾区重建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