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权威报告

    打造文化强国的影像力量

    ——关于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创作和传播情况的调查报告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宣传外事办公室课题组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15 版)
    (有效问卷1230份)
    2011年9月1日至10月1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和搜狐网合作开展的“我最喜爱的红色纪录片”网络评选活动中,参评的部分重大题材纪录片得票情况。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著名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名言在全世界广为流传。作为纪录片类型之一的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在塑造国家形象、留存时代印记、启迪人类心智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但也应看到,在当前思想多元、信息爆炸的新形势下,文献纪录片发展正面临着思想主流化与现实边缘化并存的困境。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先进的传播理念,完善相关政策,强化精品意识,发挥文献纪录片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独特作用,已成当务之急。

        自1993年创作《毛泽东》以来,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以下简称“文献纪录片”)总体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持创作或参与创作的文献纪录片就达87部。这些纪录片在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平、思想和风范,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思想多元、信息爆炸的新形势下,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也面临发展的困境,甚至有下滑的危险。那么,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整体情况如何?在新形势下有哪些发展的瓶颈?实现跨越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在课题的调研过程中,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作为党的历史上专门讨论文化建设的重要会议,六中全会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美好发展前景。深入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创作更多、更好的文献纪录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应是纪录片制作人今后努力的方向,也使得这一调研更具现实意义。

        为做好这次调研工作,课题组进行了精心策划和设计。一是开展问卷调查。首先,我们针对普通观众、创作人员、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设计了不同内容的问卷。然后通过中央文献研究室网站、搜狐网、中新网、有关高校网站开展问卷调查。同时,通过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向各省市电视台有关部门发放了调查问卷。此外,还在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实地发放问卷。二是深度访问。采访了重庆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南京电视台等纪录片创作部门的负责同志;与长期从事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长期从事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撰稿人、编导和制片人进行了访谈交流。三是与有关网站合作,开通了网络展播平台,开展“我最喜爱的红色纪录片”网络评选活动,通过点击量了解观众的偏好。为使该课题更具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以文献纪录片的传播问题作为调研重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发展的基本情况

        据调查,“文献纪录片”这一提法是199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参与创作纪录片《毛泽东》时第一次使用。由于该片在创作时使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创作手段忠实于历史,重视文献研究的成果,第一次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研究成果融入该片的创作,因而冠名“文献纪录片”。此后,纪录片界纷纷效仿,类似的片子被通称文献纪录片。关于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大家认为有三大类:一是关于革命、建设和改革重大题材纪录片,如《新中国》、《中国1978-2008》等。二是重要历史人物纪录片,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三是理论文献纪录片,如《中国道路》等。

        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始终把文献纪录片作为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重要手段。每逢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等,在中央宣传部门的统一部署下,中央各部门和各地都积极创作文献纪录片。可以说,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形成了稳步推进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呈现稳步发展态势

        近年来,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在创作规模、表现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是数量不断增加。有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文献纪录片创作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在中央主管部门的直接关心和扶持下,结合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推出了一批重点作品,大多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如:《长征颂》、《新中国》、《使命》、《复兴之路》、《旗帜》。仅中央电视台2009年一年,就创作文献纪录片13部。2011年,国家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共审看四十多部重大题材纪录片。

        二是表现手法追求创新。近几年来,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在准确、深刻表达主题意义的基础上兼顾艺术创作和技术表达的丰富性,努力把宏大叙事与平民视角结合起来,故事挖掘与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资料使用与口述历史结合起来,如《风范》、《红星照耀中国》,使文献纪录片主题的表达凸显人性化和时代感。

        三是传播形式增多。2011年1月,中央电视台开设纪录频道,专门播放纪录片。此外,一些部门和地方电视台也开设地面纪实频道和准纪实频道,如北京高清纪实频道、上海纪实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重庆科教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辽宁北方频道以及天津科教频道、深圳电视台纪实频道等。这些地面频道的开设,使得纪录片的传播平台有所增多,播映时间进一步增加。

        四是创作队伍有所发展。做大做强纪录片产业,离不开优秀的创作队伍。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队伍呈现出稳中有升、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逐渐提高的发展态势。

        2﹒传播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以电视传播为主,互联网传播异军突起,影院传播开始发展,文献纪录片的传播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一是电视媒体仍然是文献纪录片传播的主要渠道。网上问卷调查显示,高达71.6%的受访者是通过电视来收看文献纪录片。近年来,文献纪录片收视率的不断提高也是例证。根据央视索福瑞的调查数据,深圳电视台纪实频道开播以后,收视率持续上升,在全台8个频道中一度冲到第3的位置。另外作为首播节目,央视纪录频道的收视份额和观众到达率,远远超过央视近年来其他新设频道的同期数据。

        二是互联网传播异军突起。截至2011年7月,国内大型的视频网站都纷纷开办了纪录片频道或纪实频道。新浪、搜狐、腾讯、网易以及中国网络电视台、奇艺网、凤凰网等视频网站的纪录片频道各具特色,优酷网、土豆网等对纪录片作了细致的分类,观众可以通过检索的方式观看,文献纪录片的传播范围大大提升。

        三是影院传播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如2010年影院共放映7部纪录片,国产4部。它们分别是:《复兴之路》、《澳门一九四九》、《海上传奇》、《外滩》。《复兴之路》还获得了国内纪录片中最高的票房,达到200万元。《复兴之路》和《澳门一九四九》两部文献纪录片票房收入分别为200万元、110万元,高于另外两部纪录片《海上传奇》和《外滩》60万元、50万元的票房。

        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和传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传播平台不完善、不畅通,这是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最大瓶颈

        调研中,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制约文献纪录片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播出平台问题。从现实情况看,文献纪录片缺乏与其属性相匹配的传播平台,没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与电视剧、娱乐节目相比,文献纪录片的播出空间被不断挤压,很多片子被安排在“非重要频道”、“非黄金时段”播出。传播平台的不完善、不畅通,使处于主流地位的文献纪录片无法形成相应的影响力,促其繁荣发展的愿望也只能大打折扣。

        2.地位相对弱势,精品力作数量不多,创作积极性不高

        横向看影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电视剧和电影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无论是制作数量、播出平台,还是观众的关注度,都处于强势地位,文献纪录片根本无法比拟。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全国共有300多家电视台,3200个电视频道,每年生产播出的电视剧有两万多部,纪录片栏目却只有60多个,相差极为悬殊。其在文化领域的弱势地位与本身的高品质和社会功能极不相称。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整个中国纪录片行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部分纪录片栏目“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很少成为产品进入市场,出现了“高端产品,白菜价格”的现状,DVD影像制品三五万的收益与纪录片成本超过百万元的投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将其当成产品去经营,这类片子往往是一次播出就永远进入仓库,妨碍了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纵观文献纪录片的发展,产量并不少,但从人民的需求、时代的要求和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追求来看,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数量还是偏少,特别是能代表国家形象,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作品鲜见。

        在缺乏播出平台、市场前景黯淡的形势下,文献纪录片创作者普遍积极性不高,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作一般是作为政治任务,商业价值的匮乏和“被创作”的感受致使创作者缺乏激情。 

        3.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

        调研中,大家反映,文献纪录片的创作需要市场的检验、推动,更需要政策的扶持,科学的规划。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但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发展目标、战略导向和战略重点还没明确,还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统一的管理,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现象。

        ⒋纪录片创作中历史文献资源处于少数单位垄断状况,且定价随意,价格昂贵,成为掣肘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因素

        调研中,业内人士反映,现在影像资源难求,检索不公开,定价随意且昂贵出奇,让全国大多影视制作单位望而却步,致使许多好的文献纪录片选题因资料昂贵而放弃。

        文献纪录片在创作和传播中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广播电视领域长期存在的深层次体制性因素,也有文献纪录片自身发展的相关配套机制缺失的原因。

        一是事业、企业不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不分的现行广播影视体制,造成传播平台不畅。在这种体制下,电视台既要承担宣传功能,又要靠创收养活自己,容易造成电视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钱看”。这是很多电视台在“非黄金时段”播出甚至干脆不愿意播出文献纪录片的症结所在。

        二是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不健全,影响文献纪录片繁荣发展。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以前文献纪录片是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的,从上到下有一套体制,特别是和地方的政绩挂钩,各地负责人都很重视,也有创作积极性,一大批优秀的文献纪录片应运而生。这些年文献纪录片创作积极性不高,很大原因就是当前文献纪录片创作缺乏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收视率作为唯一的考量指标衡量所有的电视节目形态,无法科学评估文献纪录片的价值。大部分重大题材纪录片都是作为政治任务完成就行了,没有明确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

        三是电视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精品力作不多。目前,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制作机构主要是中央和各地各部门的电视台。他们各自为战,先独自策划选题,然后向中央和地方党委宣传部门申请立项,得到资金就开始制作,没有资金就放弃选题,没有一个宏观的管理和调控,导致选题撞车、重复投资等问题。有关专家介绍,去年全国共创作了3000多小时的文献纪录片,但许多作品都存在选题重复、质量不高等问题。某业内人士在接受访谈时告诉我们:“如果电视台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就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出精品。”

        思考与建议

        调研中,大家对文献纪录片的作用和价值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很多受访者对进一步提高文献纪录片创作水平和传播能力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结合我室创作文献纪录片的基本情况和本次调研,我们形成以下思考与建议:

        ⒈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文献纪录片作为塑造国家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

        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像档案,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能反映和折射出主流意识形态的特质,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同时,纪录片是让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人们彼此了解的最佳渠道之一,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全球构建中,具有天然的优势和真实的感召力。因此,对文献纪录片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历史影像汇编层面,它不是一种简单的影视产品,而是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关系到国家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历史文化解释权的重大问题。它应在塑造国家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⒉进一步更新传播理念,拓展传播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放大文献纪录片的社会影响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

        继续巩固电视媒体的传播力。看电视已成为当今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甚至成为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什么样的电视节目才是负责任的行为”应当是电视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作为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电视应该承担起国民素质培养、国民精神塑造的社会和时代责任。文献纪录片作为体现社会主旋律的文化精品,是传播真善美的最佳载体之一。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文献纪录片在重要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制定约束性规定,建立文献纪录片的播出机制,切实放大文献纪录片的社会价值。

        高度重视新媒体的传播路径。充分利用视频网站、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文献纪录片的新阵地、新平台。要为新媒体传播文献纪录片创造政策条件,鼓励新媒体积极参与到文献纪录片的创作。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加大宣传力度,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领域等方面多下功夫。如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在报纸上、电视上刊登简介广告;加强与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合作;加强与组织部门、教育部门合作,把观看文献纪录片作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团课、党课的生动教材,并与有关高校一起,举办大学校园纪录片嘉年华活动,等等。

        ⒊进一步完善政策,构建有利于文献纪录片实现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

        政府主导是关键。国家应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扶持文献纪录片的发展,制定文献纪录片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同时,必须坚持文献纪录片的公益属性,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免费向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体制机制是保障。要进一步加快广电体制改革,实现事业、产业分离,探索建立事业产业统筹协调、分开运行、分类管理、整体发展的科学运行机制。要建立一套促进文献纪录片发展的奖励机制。调研中,很多同志建议把文献纪录片重新纳入“五个一”工程评奖,并纳入干部的考核体系中。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文献纪录片的评价机制。

        队伍建设是基础。文献纪录片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队伍建设的方向。文献纪录片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一支通晓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熟悉媒体传播规律的人才队伍。建议相关部门实施文献纪录片人才培养工程,抓紧培养一批专业知识精湛、熟悉现代媒体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专门队伍;完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在纪录片创作上作出突出贡献者的奖励,对每年的优秀国产纪录片人才扶持项目可以体制内、体制外单位及个人多渠道申报,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⒋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创作更多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在题材的选择上,要有大众视角。反映领袖人物,可以选择重大题材框架下的非重大革命历史内容,如伟人的高尚情操、读书生活、交友故事等,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历史人性化,让领袖人情化。要有针对性,有的适合老年人看,有的适合年轻人看,形成不同系列。缩小了受众目标后,题材选择自然会减少难度,针对性会更强。

        在内容表现上,要注意调整叙述风格,由传统的严肃、庄重转向故事化,在打动人、感染人方面下功夫,既要存真,又要动情。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献纪录片只有被群众接受,被国际社会认可,才能真正说我们有软实力。否则就是一句空话。要善于讲故事,只有故事讲得好、有悬念的片子才能吸引人。

        ⒌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培育市场主体,为文献纪录片走向市场奠定基础

        从本质上看,文献纪录片属于文化产品,在体现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也有面向市场的产业属性。虽然目前纪录片尤其是文献纪录片的产业化程度低,但从长远看,走市场,实现产业化是方向。要加快培育制作文献纪录片的市场主体,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着力培育一批创作经营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制作机构,为文献纪录片走向市场创造条件。

        (课题负责人:郑昭红,课题组成员:郑昭红、林小波、李纲、梁晨、张长江、桑月鹏、胡昌勇,执笔人:李纲、林小波、胡昌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