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星期二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4日   12 版)

     第七届文津图书奖总序

        雷 达

        第七届“文津图书奖”近日评出。本届评奖在程序和办法上有了较大调整:从本届起,将原先的一个大评委会,分解为社科、科普、少儿三个评审分委会,然后再合起来,为的是把评奖工作做得更加科学,更加深细,更加专注。本届推荐参评图书的量也大为增加,多达897种,比上一届增加了19%。可见各方人士踊跃的程度。

        在我看来,经过七年的积累,文津奖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现在它不仅在业内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范畴,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力地推进了全民阅读的热潮和书香社会的构建。文津,即做文化之使者,为学术之津梁。事实正复如此。作为图书的收藏者和管理者,国家图书馆通过文津图书奖在写书人、出书人、读书人三者之间建立了良好的联系纽带,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现在,无论学者,作家,著书人,读书人,抑或出书人,都把获得文津图书奖视为很高的荣誉。

        作为多年来参与文津奖评奖的评委,我个人理解,这个奖的定位固然是面向大众,坚持大众阅读的方向,但这并非通俗化的同义语,它是随着大众精神需求的提高和读者人文视野的提高而提高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很讲求学术品位、信息含量、人文精神、创新价值的,它实际是将学术性、专业性、民间性紧密结合的一种评奖,有别于许多奖项,为海内外学人所推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我还深深感到,这是一个很干净的奖。一切从文本出发,不看背景,不看来头,不跟风,不逐浪,坚持实事求是,选拔出最具实力、最有人文内涵、最值得肯定的作品,力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谓权威性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史识的基础之上的。我们祝愿,文津奖越办越好!

        1.温柔敦厚的“血泪记录”

        ○罗 钢

        20世纪的中国,最不缺乏的就是悲伤和苦难。《巨流河》就是齐邦媛这位亲历苦难的知识女性为这种责任感所驱动,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可贵的“血泪记录”。

        这份记录是个人化的,但又无伤其作为历史书写的辽阔和厚重。经历不凡的作者,不但细腻地呈现出亲历的历史场景,还把许多细节断片从即将消逝的历史中拯救出来,使她的自述与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交相辉映。

        虽然书中也有一些安宁温馨的片段,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家国破碎的血泪史。对这些太过沉痛的记忆,作者的写法却是哀而不伤,合乎中国诗学温柔敦厚的传统。书中找不到一行声嘶力竭的文字,但这种温婉优雅的笔法往往更能动人心魄。这使得《巨流河》可以超越自怨自艾和相互指责,从而获得反思历史的智慧和面对未来的力量。《巨流河》不但为命途多舛的20世纪中国留下了一个有重量的历史文本,也让我们看到了诗性重新进入历史写作的可能。

        《巨流河》 齐邦媛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彼得·海斯勒,你唱《走四方》吗?

        ○梁晓声

        我翻开《寻路中国》,读到第10页时就被吸引住了,欲罢不能。

        此页开头两行文字是这样的:“……在这一带,即便是葬礼,也呈现出熙熙攘攘的景象。开车穿越北方的途中,我一路上都会因大大小小的仪式而停下车来。仪式就在公路上举行,跟脱粒一样,是大家的事情。”——英文中断无“熙熙攘攘”这样的词汇,这四个字极感性地译出了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场面。

        对于我,书中写到的大多数人和事也往往是熟视无睹的。因为熟视无睹,则往往漠不关心,于是麻木。麻木而被刺疼,于是心生酸楚感。我们的麻木其实也并非真的麻木——中国许多问题的严峻性超出了作为美国人的作者的感受,我们纠结其中,而他是第三者。他与中国的接触是“第三类接触”。超脱之眼所见会别有细微。

        “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彼得·海斯勒完全当得起这一评价。作者对中国底层大众的友爱深深感动了我。

        《寻路中国》 [美]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3.关注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关注胡耀邦

        ○詹福瑞

        读者之所以关注《中国为什么要改革》这本书,原因应该有两个:既关注书的话题——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又关注书中的一个人——胡耀邦。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已经成为老生常谈、见而不惊的话题。但是到了今天,改革开放话题又突然变得尖锐起来。这就是面对当今中国一些突出的问题,中国应该何去何从?本书回忆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考与工作,自然会使我们重回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社会,认识那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思想路线的深刻意义,从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一清醒的认识。

        在中国的领导人中,胡耀邦有很高的人气,尤其是受到曾被打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的爱戴。他是拨乱反正的领导者,改革开放的推动者,这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爱戴;他襟怀坦荡、谦虚亲民,其德行也会获得人们的尊重;而他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历几近传奇,又会引发人们对这位领导人的好奇。

        《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 胡德平著 人民出版社

        4.我们都从梁庄走来

        ○庄 建

        《中国在梁庄》所呈现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田野调查,严谨、客观在这里似乎让位于细腻与千丝万缕的情感纠葛,通常在田野调查中处于主体位置的客观描述,在这里只是每一段落的导读,鲜活的文学描述与作者的主观思绪跃为文本的主体。

        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文本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来说,梁庄不为人所知,因为它是中国无数个相似的村庄之一,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从梁庄出发,你却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形象。”

        梁鸿文本中让我常常陷于无法自拔境地的,是作者每每从具体事件幡然而及的叩问。作者似乎是在有意地铺设场景,却在读者深陷其中后施之叩问。这时,我们的思索与结论已经无处逃遁。因为,这叩问,因作者对梁庄历史的深刻体恤而深邃,因其身体走出梁庄,而精神始终没有须臾离开而充满切肤之感,因在梁庄中国之外有北京中国的参照而富于时代气息,更由于一个学者、文学工作者长时间思考的磨砺而一针见血。

        《中国在梁庄》 梁鸿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5.一个可爱的老人

        ○周国平

        《拾贝集》内容广泛,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我想着重提示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对生活状态的自述,从中可以领略周老的人生智慧。人家说他的书室太小,他说:“够了,心宽室自大,室小心乃宽。”他谈读书的快乐,说他是一个终身自学者,而“学然后知不足,老然后觉无知,这是老来读书的快乐”。物质生活上简单,精神生活上丰富,我相信是周老不求而得的长寿秘诀之一。

        其二是对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见识,从中可以领略周老的全人类眼光。针对东西方文化轮流坐庄之论,他指出,全球化时代是“国际现代文化和地区传统文化的双文化时代”,把学界长期纠缠的问题一下子说清楚了、解决了。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学习那些业已融入国际现代文化的普世价值,成为世界公民,这才是真正的“入世”。比如,民主不是一个国家的创造,而是自古至今人类政治智慧的产物,因此不是什么人要不要的问题。这些见解出自一位既饱经沧桑又生机勃勃、既睿智又勇敢的老人之口,宜乎哉。

        《拾贝集》 周有光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6.用文学包装科学,用科学衬托艺术

        ○刘嘉麒

        《冷浪漫》一改“板着面孔”讲科学的常态,在生动活泼的谈笑中显高雅现科学,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传知识讲学问,文辞或优美,或幽默,或朴实,严肃中有浪漫,浪漫中有深沉,既展示了科学的绚丽多彩,也表现了科研工作者的丰富情怀。正像作家桑格格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不仅在语言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能接受,谈及的食物更是暗合了许多日常生活。”“……科学家们,请你们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这些靠形象思维的人群,起码我们有热情,如果你们让我们真的了解‘这是什么’——我们,比谁都热情!我感谢这本书的作者用这样有趣的语言告诉我很多科学知识,如果科学可以这样来阅读,也许我不会成为一名写字的……”的确,科学不仅是严肃的,也是生动的,不仅是专家的,也是大众的。本书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把专家想说的理性表达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科学也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冷浪漫》 科学松鼠会著 中国书店

        7.充满希望的故事:

        人类对濒危生物的最后拯救

        ○李大光

        《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的视野是全球的。作者将自己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和动物保护主义者在一起工作和探险的经历,以及世界各国为拯救动物忘我工作学者的实践,通过陈述和观察,以及动物保护者们的工作记录,做了详尽的描述,以精美洗练的文字以及精选的照片再现了动物的世界和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场面。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人类只要不干涉动物的行为,不做侵害它们的事情就是在保护它们。但古道尔通过大量案例告诉读者,保护动物需要人类给予动物直接的帮助。

        在本书的结尾,古道尔向全世界呼吁:“治愈地球的创伤,为时不晚!”我们爱这个世界,我们爱我们的地球,我们爱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爱那些可爱的动物。让我们大胆承认我们的爱吧。

        《希望: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

        [英]珍·古道尔著 黄乘明等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8.有种情怀,一花一叶也值得珍惜

        ○杨虚杰

        没有人不喜欢花草,但却很少有人这样喜欢。《天涯芳草》写的是作者和几百种植物“美丽邂逅”的故事,邂逅,多么浪漫的瞬间,有追求有不期而遇有喜悦有遗憾——因为了解所以喜欢,因为热爱所以珍惜。作者对植物的感情和赞美就如同男人对于倾心的女子一般:“幽谷花开,她的美丽属于自己;猝然邂逅,她的美丽也属于你”。

        作为哲学系教授,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看待博物学——对于一种传统的复兴和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这有点像写了《瓦尔登湖》的梭罗。所以,整本书除了对花草的痴情热爱,还有贯穿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理念。

        此书文字不雕琢、不做作,清新自然。更有一些篇章阐述传统诗词与植物的相得益彰,颇有雅趣。作者的题诗则有些仓央嘉措的味道:山知道,水知道,一丛杜鹃独自绽放,而没有人知道;那地方,那时节,我奔赴一朵杓兰的花期,不曾迟到;风知道,云知道,天地间流转着她们的芳息;你相信,我相信,有种情怀,一花一叶也值得珍惜。

        《天涯芳草》

        刘华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9.爱上科学,爱上阅读 

        ○王泉根

        从地球之谜到宇宙之谜,从人类之谜到外星人之谜……太多的奥秘吸引着童稚的眼睛,激发起求知的渴望。《爱上科学》系列丛书,本着科学、求真、谨严、探索的理念,以好读好看、图文并茂、文质俱美的形式,引领小读者登上求知的阶梯,领略气象万千、秀华光发的大千世界。

        向读者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读物近年来数量不算少,但《爱上科学》系列丛书仍有其独特价值。作者非常细心地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阅读心理,从远古到当下,将如此大时空跨度的科技文化的精华梳理得法,概括洗练,在结构上也自然清晰,不绕、不玄,适当的文字围绕一个“谜”字,在表述上既严谨又平白、准确、活泼、顺畅,不乏引人入胜之处,因而有较强的引导力,容易让少年儿童读得进去,适合各种类型的孩子求知探寻的共同本能。丛书装帧精美,图文搭配合理妥贴,并相互观照,真正便于阅读,可谓编功卓越。

        《爱上科学》

        崔钟雷主编 凤凰出版社

        10.因其不完美而特别推荐的书

        ○阿 甲

        在《我不是完美小孩》中,米尝试以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去重新看待那一个个被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片段,同时以一杆假想的“完美尺度”去一一衡量:完美的正面、侧面与背面;完美的偏见;完美的困扰;完美的言语;完美的悔恨;完美的假设;完美的想象……要注意哟,这里的“完美”既可能是指惯用的形容词,也可能是名词,就是小主人公的名字——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随兴地玩着这样的文字游戏,有时(偶尔吧)是说真的,就是不说反话,可是多数时候却带有很明显的反讽。

        这样的一些俏皮文字,再配以风格灵动的插图,整体的感觉非常幽默,读起来也非常轻松,但仔细揣摩其中的意涵,却常常发人深省。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不是完美小孩》是一本非常励志的作品,它确实非常适合放弃追求完美的小孩和大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也许真实比完美更重要。

        《我不是完美小孩》

        米绘 海豚出版社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