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资源
[事件回放]出生于江苏徐州市的刘晓,在曲阜创办了“状元文化博物馆”,这位馆长从1992年起开始收藏与教育相关的门窗、牌匾、器具、书籍、字画等类文物,足迹遍及五湖四海,至今已收藏、保护文物5000余件。在收藏中,他尤为关注文物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近日他精心编著的《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一书出版,引起人们的关注。
记者:从教育的视角发掘、保护文物,您认为您的作法价值何在?
刘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承载着教育价值的文物,珍视、呵护、探究、传承这些来之不易的优秀遗产,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在教育,规划未来教育,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累累,但这些成果大都属于思想、制度层面的研究,对教育文物的研究却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是从教育文化的角度去追寻教育发展的脉络。我的愿望是,让文物说话,起到教育当代人的效果,同时理清一些教育史研究中难以把握的内容,与教育思想、制度层面的研究相互印证,弥补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寓教于乐便于接受
[场景再现]走进位于曲阜市的“状元教育博物馆”,孩子们兴趣盎然地欣赏着古代的门窗、牌匾、器具、书籍、字画等,讲解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着每一个文物中蕴含的动人故事。
记者:创办这样的“博物馆”,构思新颖,其中蕴含着您怎样的教育理念?
刘晓:“文化”作为动词使用时,指的是“以文教化”,表示着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养;作为名词使用时,指的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思想和知识。因此,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文化”,都是指文教。如果淡化人们对“文化”的核心内容即文教的认识,就会削弱“文化”的教化功能。创办这个“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文物凸显教化价值。
记者:让文物说话,这是一个崭新的教育形式,您是如何构思的?
刘晓: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接受教育。上个世纪90年代,我开始搜集与教育相关的各类流传民间的珍贵文物。2006年,在曲阜的孔府后街建起了“状元文化博物馆”,里面承载着众多与教育有关的故事。在解说词中,突出通俗性、趣味性,让人们好记易懂。同时,再现古代的生活场景,凸显“生活化教育”,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当代理念创办教育博物馆
[情景扫描]近日,刘晓捧着《蕴藏在文物中的教育》一书,上京城,走海外,进曲阜,风尘仆仆,四处游说,传播他的教育理念,并着手筹办“中国教育博物馆”。
记者:听说您正在筹办“中国教育博物馆”,您想选在哪里建?您构思的“中国教育博物馆”是怎样的?
刘晓:曲阜是“万世师表”孔子的故乡,“中国教育博物馆”建在曲阜是最佳选择,尤其在“状元文化博物馆”的基础上扩建最合适。
这个博物馆主要包括:古代的学校教育发展——“校庠千年”、古代的生活教育——“润物无声”、古代教育融合——“西学东渐”及灿烂辉煌的共和国教育——“步入当代”等,还有一个儒家文化讲堂。“古代的学校教育发展——校庠千年”展厅,用大量遗存,系统展示说明私学、官学的沿革变迁和发展。“古代的生活教育——润物无声”展厅,利用大量古代生活遗存,系统展示古代的生活。古代教育融合——西学东渐“展厅,利用大量历史佐证,系统展示近代教育发生的巨大变化。“灿烂辉煌的共和国教育——步入当代”展厅,展示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儒家文化讲堂,让参观完了博物馆的游客,带着孩子到文化讲堂聆听学者讲述教育观念及做人准则等。
(本报记者 邢兆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