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1日 星期六

    十八年,五千篇“雷锋日记”

    ——福建医大护理学院志愿者的故事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21日   01 版)

        3月下旬一个星期天。傍晚,刚刚从福州台江老人公寓服务归来的高洁同学打开日记本,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我们离开时,许多老人都对我们反复叮咛:‘下次你们还要来啊。’想到这,倍感温暖。志愿者是快乐的,一句轻轻的问候,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灿烂的微笑,都能给老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高洁是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当天,她和其他十几位同学在老年公寓忙碌了一天。当她合上日记本时,她并不知道,自己写下的这篇日记已经是志愿者们关于服务台江老年公寓的第5364篇。而这份沉甸甸的服务日记,同学们一写就是18年,并被学校的师生形象地称为集体“雷锋日记”。

     青春辉映夕阳红

        第一篇服务日记的作者胡荣,现在已是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的一名副教授。1994年,她还是这所大学的一名大二学生。那年春天,她和同学们第一次来到福州台江老年公寓,为那里的老人开展志愿服务。“我记得当时自己为一名80岁高龄的孤寡老人整理个人卫生,在与老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深深地理解到她的孤单。”胡荣对记者说,“从那天起,自己总觉得应该为老人们做点什么。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班主任姜老师,姜老师十分支持,并亲自发起组织了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台江老人公寓志愿服务队,定期为老年公寓提供服务。”

        “当时我们班一共35名同学,全都参加了这个志愿服务队。从此以后,我们在姜老师的带领下,每个周末都到台江老人公寓来尽自己的一份力。”胡荣所说的姜老师,就是护理学院现在的院长姜小鹰。这位30多年来致力于护理教育的工作者,于去年8月荣获第43届南丁格尔奖章。

        据胡荣介绍,同学们在老人公寓开展的志愿活动包括3种形式:一是健康体检活动,由已具有临床经验并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同学充当主力,为公寓中的所有老人建立健康档案,给老人做健康体检,并针对老人实际情况给予饮食、活动、用药等方面的健康指导;二是娱乐活动,志愿者经常与老人交流书法、剪纸等艺术,举行联欢活动,增加老人们的生活乐趣;三是生活照料,帮助老人们清理公寓卫生,为他们清洗、缝补衣物,遇到节假日还会带上水果等慰问品看望老人。

        一天,志愿服务结束后,同学们和老人们依依惜别。看着老人们慈祥而期待的目光,胡荣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到学校,在宿舍的灯光下,她写下了自己志愿服务的第一篇日记。

        “点点滴滴,平凡朴实,却是人间至真至情;无私而坦诚,这是爱的奉献。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就应该服务人民,造福社会,时刻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用年轻的双手,用智慧、汗水和真情让夕阳更加绚丽多姿!”

        这是当天胡荣日记里结尾的一段话。

        这篇日记划下了句号,却开启了福建医大护理学院“集体雷锋日记”的新篇章。

     浓墨书写爱与责任

        “从老人身上看到了爱的力量,爱可以拉短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志愿者江艳锋在他的服务日记中写道。

        福建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团委书记林为平告诉记者:“不但老人公寓里的爷爷奶奶们需要这些青年志愿者,同学们也同样需要这些老人。”林老师说,正是这种务实服务,使同学们受到了活生生的深刻教育,从而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

        滕灵晶在她2009年5月17日的日记中写道:“在每次的志愿活动中,让我尤为感动的是那时不时与我紧握的双手。老人的双手也许有些无力与单薄,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由之传递而来的感激与快乐。帮助他们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温暖,也同时快乐了我们自己。” 

        陈梅华在2011年9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走进台江老人公寓,我陪着一位上海老奶奶聊天。老人家总习惯向窗外望。年轻时她和家人来到福州,便留在这里。左眼白内障,左半身中风,右眼高度近视,但把生命看得淡然,让人有种感动和心疼。离开时,我听到她舒然高歌,听起来那般清亮无畏。”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同学们在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在感受着、汲取着、成长着。

        整整18年,同学们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温暖着老人们历尽沧桑的心。他们明知无法代替亲情,却愿用孝顺的姿势为老人们修剪脚趾甲;他们明白无法实现老人们对儿女亲人的真实触摸,却愿用灵巧的双手替老人们捶背洗发。他们之间本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18年的坚持,铸就了同学们与老人们血浓于水的亲情。

     雷锋精神永传承

        林为平告诉记者,这支志愿服务队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18年来,每年都有新成员加入、老成员离去,同学们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传递着这份爱与责任。在这场延绵18年的爱心接力中,这份“集体雷锋日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学校从没有要求志愿者写日记。同学们为了把老人们的健康、喜好、生活等资料系统地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记日记的习惯。”林为平老师说,每年3月的“学雷锋日”和12月的“国际志愿者”日,学校会把同学们写的日记收集起来,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服务日记整理编印成册,以供同学们特别是新生们学习参考。

        今年读大二的赵笠文是个阳光的男孩,他在入校第一天就阅读了这本“集体雷锋日记”。“这里有学长们最真切的回顾、最真诚的感悟。阅读之后,眼前仿佛浮现出老人院里温馨感人的场面,当时就特别渴望自己也能加入进去。”一个多月后,一直跃跃欲试的小赵终于如愿以偿。林为平老师告诉记者,像小赵一样,一批又一批同学就是在“集体雷锋日记”的激励感召下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

        这本厚厚的“集体雷锋日记”,时间跨度大,作者数量多,记录着底最真实的声音,真挚而感人。它不但见证了同学们志愿服务的足迹历程,也是一份关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生动教材,它帮助同学们成长成熟,同时激励后来者将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18年来,同学们的学雷锋行动一届传一届,经历了70后、80后、90后等“三代人”,至今已有1650多名同学参与到老年公寓的志愿服务中来,累计开展了7000余次长达2万多小时的志愿服务。

        这本厚厚的“集体雷锋日记”,今天,依然续写着雷锋精神。(本报记者 高建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