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成才的路上

    作者:石 湾(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13版)

        去年我回故乡新居小住期间,一次到侄女秋明家做客。秋明婆家原先也是农民,因就在市郊,前些年土地被征用,于是住上了环境优美的居民小区。虽说小区内没有学校,但每天有校车接送学生,她儿子上学也就十分便当。我不禁感慨:“如今农村的孩子真幸福,从上学第一天起就有汽车接送了,我直到上高中之前,还没见过汽车哩。”秋明听了有些惊讶。

        我出生于旧社会,祖父是私塾的教书先生,所以在虚岁5岁,我就进入本村的小学读半年级了。所谓半年级,相当于附设的幼稚园。我的小学校只有三个教室,因此,全校六个年级加一个半年级,只有三个复式班。即一年级、三年级加半年级是一个班,二年级、四年级是另一个班,再就是五、六年级编成一个高级班。读半年级的学生是没有课本的,老师也不专门教这些孩子,只是让我们静坐旁听,受点熏陶而已。

        11岁那年,我考入离我家有20里路的修善寺初级中学读书。那是一所私立学校,寄宿生必须自带床铺,因此,是我父亲挑着一只从亲戚家借来的棕绷子和行李送我去学校报到的。我是新中国成立后村上考取初中的第一个孩子,母亲特意为我做了一双新鞋。父亲和我都是赤脚去修善寺中学的,临到学校时,才在路边的池塘里洗了脚,穿上鞋跨进校门。只要天还不太凉,每周末下午放学后,出了校门,我都是打赤脚回家。

        那时,寄宿生都是男孩,两个同学搭一张铺。和我搭铺的同学家境也不好,我出的是盖被和棕绷子,他出的是垫被和两张搁棕绷子的长凳。每到放寒假时,我总要将盖被打成背包带回家让母亲拆洗。回家路上走累了,就放下背包坐在路边歇一下,消消汗。有时还要到路边的地里拔几根胡萝卜,在池塘里洗干净后用来充饥解渴。

        读初中期间,我始终没有机会进城。我家离常州有30多里路,要进城的话,青壮男子都是步行,老弱妇幼则是到附近的小镇去乘船或到奔牛镇去搭火车。奔牛镇离我家有15里地,有个星期天,父亲带我去赶集,我第一次新奇地看到了奔驰而过的火车,兴奋得欢呼雀跃。

        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江苏省苏州高级中学。父亲早年在苏州的中药铺当过学徒,他送我到奔牛镇上火车时关照我,到苏州站下车后,叫辆黄包车去位于三元坊的苏高中报到。那是1956年,苏州城里还没有公交车,从城里到虎丘去玩,也要坐马车。记得我第一次和几个来自农村的同学一起去虎丘玩,也是走路去的。上高中期间,学校曾组织我们到太湖边上的光福去搞过一周的野营拉练,是部队派卡车接送的。那是我平生第一次乘汽车。至于真正有机会乘坐大轿车,那是到南京上大学之后的事了。

        当年的条件在今天的家长们看来,也许是无法想象的,然而就在我们这些受过苦的一代人里,出了不少人才。记得与我同班的初中同学,一起考取苏高中的是4人,清一色的农家子弟。苏高中是全国都叫得响的江南名校,1959年毕业的那一届,我们班上就有5人进了清华、北大。其中有3人,直到去年才第一次与其他几名在京的同学相聚,原来,他们毕业后都搞“两弹一星”去了,50多年里因工作单位一直保密,老同学都不知他们身在何方。而我这3位高中同班同学,小时候也都是赤脚上学的农家子弟!

        虽然如今的孩子上学的条件比我那个年代有了天壤之别,然而为什么这些年我的家乡石庄村还没有培养出一个考进重点大学、得以到北京工作的高科技人才呢?谈到这里,秋明颇有些惭愧地说:“我这一代人上学的时候,就已经不像你和我爸爸那样放了学还要割草放牛。可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却没你们那代人出息!”

        这时,两辆漂亮的校车开进了小区。她说,前面一辆中型车是幼儿园的,后面一辆大型车是她儿子所在小学的。在秋明下楼去接她儿子的时候,我再次想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当然回答不了“钱学森之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才的培养并非仅仅依靠优越的环境。

        (作者为作家出版社前副总编)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