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直面现实

    文化建设:摆脱功利

    作者:倪 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12版)

        1

        从“老子化胡”说起

        敦煌石窟所存《老子化胡经》残卷记载,太上老君在人间的七十二化身之一——老子,骑青牛出关,路遇一胡人。老子点化二三,胡人终开悟得道。

        “化胡”的“化”字,包含了教化、感化与转化的意义,体现了文化的特点、功能和魅力。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化胡”,就是立足于道德高地,以中华优秀价值观感染苍生,让人心生尊重,继而向往,进而认同,愿意融入中华文化建构的和谐世界里。

        文化如何“化”?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原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从“老子化胡”的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重要认识: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化”。

        多年来,我们能够向世界提供的往往是武术、杂技、舞狮、方块字、唐装汉服等文化视觉感受,传播形式流于概念化和表层化,难以企及中国文化的价值内涵。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也有同感:“我们也在尝试把易经、诗词、风水学等传统文化符号介绍到国外,但同样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传播效应,最多让外国人觉得好看、热闹。也就是说,我国的境外文化传播模式存在着思路、品种和手法上的‘三个单一’问题,文化‘化’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

        怎样发挥文化“化”的功能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评判一个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不是看少数精英人物的精神境界达到的高度,而主要是看社会大众普遍相信并恪守的道德底线。

        文化之“化”,根本点在于以文“化”人,但我们在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时候,要防止“灯下黑”,这就是干部的教育问题。在今年开展学雷锋活动时,群众的最大疑虑是“民学官不学,下学上不学”。因此,文化“化”人,包括干部向孔繁森看齐,群众向郭明义学习。这样学雷锋,才能自觉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

        要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功能,还要避免政治化、运动化,保持文化建设的常态化。王兴东呼吁,宣传雷锋精神要实事求是,不能应政治需要随意地演绎。比如提倡节约了,宣传雷锋是艰苦朴素的节约典型,搞市场经济了,又说雷锋也有过皮夹克和英纳格手表,是高消费典型。学习雷锋不能搞一阵风,三月刮过一场空,而要常态化;更不能把雷锋搞成政治宣传的“变形金刚”。

        2

        “这样抓文化建设行吗?”

        看到这几年全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人们十分高兴。在欣喜之中,也有种种忧虑和担心。

        王林旭感叹“当前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明显带有功利导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过去几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已经成为广为传播的经验。

        以“现代化城市建设”为名,大批历史文物、名人故居在一个个“拆”字下轰然消失。

        在“应试”教育、“谋职”教育的体系中,人们重视的是外语以及有助于谋生的实用类科目。说起来,“实用”本无可厚非,道德、情操、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悄悄地被淡化才是最让人忧虑的。

        这一切,恰恰都是在“文化”的名义下进行的,并非不讲文化。许多政协委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样抓文化建设行吗?”

        其中的问题,就出在王林旭所说的“功利导向”上。要能够真正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不能不正视这个问题。

        文化建设也好,文化改革也好,必须从功利导向中走出来。多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会加快我国文化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的节奏,同时也难免使一些文化行为被急功近利的动机所左右。

        功利地对待文化,必然导致文化研学的肤浅,而文化研学的肤浅,又必然导致文化交流的肤浅。

        3

        思考文化建设的精义

        怎样从文化的功利导向中走出来?

        在道德反思之际,13亿人的脑海里浮现的,是熟识的名字:雷锋。他离开我们几十年后,在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高票当选。

        政协委员研究了学雷锋活动的经验,他们关于雷锋精神的思考,又大大超越了简单的“学雷锋”。他们提出的问题是:文化的精义在“文”,在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从文化的功利导向中走出来,以文“化”人,最重要的,是要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化”人。

        何志平认为,“‘雷锋’已超越了肉身的个体,成为一个集体的符号,盛载着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然而,换上运动服和跑鞋,他可以是一名运动健将;换上白袍戴上听筒,他可以是一位医生;他可以是北京奥运会用心服务的志愿者,也可以是汶川地震后奔赴灾区的热心人……”

        这几年我们花费在文化软实力上的投资所费不赀,但回报率却未尽人意。在西方人眼中的中华文化,例如故宫、长城、园林、兵马俑、丝绸、瓷器、针灸、烹饪等等,只是一串串文化符号的表象,但他们对这些文化符号所蕴含的价值内涵,却所知甚少。

        相对而言,美国除了输出可乐、汉堡和星巴克等文化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以有形的符号为手段,透过好莱坞和CNN等媒体在全球市场的垄断地位,掌控着世界的话语权,进而将美国的核心价值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地。

        “这样两种文化建设产生的是两种不同的效果:被一组文化符号所吸引,你会选择去那里旅游;被一地价值所吸引,有可能选择举家移民。因此,中国要发展文化软实力,就必须针对软实力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进行攻坚。”何志平期望,我们要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应该把具有中国特色道德感染力的雷锋精神,介绍给世界上每一个追求和平、拥抱和谐的朋友。让世人体认到:“中国人,你的名字叫雷锋!”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