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

    时代先锋

    每一点知识都滋润一寸土地

    ——记江苏丰县农技推广专家渠立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20日 01版)
    手术后渠立强(左三)每年仍有一半的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图为他在田间指导年轻科技人员现场分析研究土壤。 资料照片

     编者按

        江苏丰县农技推广专家渠立强扎根农村24年,用知识推进了传统农业的变革。深爱土地的他,每一滴汗水都为人民而流,每一点知识都滋润一寸土地。如今两肾全无的他,正在与时间赛跑,用斗士的精神延续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渠立强是农民的“保护神”,是农民致富的指路人。本报今日推出这篇报道,旨在激励更多的青年知识分子向渠立强学习,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参加工作24年,他骑着自行车跑遍了丰县14个镇360个行政村,行程28万公里。

        在患上肾癌后的6年里,他每年仍有一半的时间奔走在田间地头,巡回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206场次,培训农民15750人次。

        6年里,他完成省部级推广项目8个,参与制定省市行业标准8项,主持申报省重大专项科研课题3项,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学会交流并获奖。

        6年里,在他的带领下,全县每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以上,仅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年总增产就达6400万斤,增收6375万元;推行农业常规技术、新技术百余项,推广面积达800万亩,为丰县农业增值2亿元。

        他就是渠立强,江苏省丰县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

     “农民心中的保护神”

        阳春三月,记者驱车沿着渠立强走过的路行驶着。

        大地广袤,绿油油的小麦在微风下轻轻荡漾。

        “丰县境内原来盐碱地多、沙地多,地下水含氟多,地质状况很不好。民间有说法,‘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但现在你看看,情况有很大的改观,这都归功于渠立强这样的土壤专家啊!”陪同我们的丰县农委主任李以林感慨地说。

        1988年从江苏农学院毕业,风华正茂的渠立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工作。

        “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了,怎么还回到这个旮旯地?”周围同学对此很不理解,因为他本可以选择留校或者留在城市里。而在渠立强看来,没有什么比扎根农村、服务农民更令人激动的了。

        这一扎就是24年。

        24年里,他走遍了全县每一个村庄、每一块农田。他对土壤的研究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平时走在路上或出差在外,都不忘采集一份土壤样品。一次,单位安排他到南京学习,参观途中看到脚下有一片红土,渠立强如获至宝,装了满满一包带了回来。4岁的儿子以为爸爸带了什么好吃的,满怀希望打开一看,竟然是土。

        他常常是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人称为“三水牌”干部。他长年累月工作在乡间田野,脸色黝黑却和蔼可亲,一到村里,大家都欢呼“渠黑子来了”,争着请他到自家地里看看。

        2004年,常店镇常店村孙建群正为自家水稻秧苗叶梢发黄而犯愁,渠立强听说后顶着烈日骑车来到田里,向他详细介绍了防治方法。第二年,孙建群的水稻亩产突破1200斤,两亩地就多收入1000多元。

        顺河镇的张口、小李庄、安庄几个村子的村民不会忘记,2006年8月,村子出现洋葱严重烧苗、死苗现象。村民们坐立不安,一个电话打过去,渠立强来了。经过调查分析,渠立强一直忙到下午3点才吃午饭。结果3个村3000多亩洋葱起死回生,产量比上年增加15%,每亩还节约肥料钱50多元。

        孙楼镇穆楼村穆长征栽种的26亩芦笋,在渠立强的指导下,年收入24万元,去年盖了楼,今年买了车。穆长征说:“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几天几夜都说不完,他是用心在为农民办事,是农民心中的保护神啊!”

     “肾没了,心不是还在吗”

        走进渠立强住了15年的老房子,屋内光线不是很好。“你来得正巧,今天不透析。”渠立强的声音疲惫不堪,紫黑色的脸上露出笑容。为了避免让他过度劳累,采访时断时续。这是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硬汉,他面对疾病的坚强与豁达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2005年,常年超负荷运转的渠立强在一次体检中查出肾癌,他瞒着领导和家人,忍着腰部剧痛,坚持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工作,之后在领导命令下,才于2006年春节后到北京住院手术,而此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他的手术分两次进行,先切除左肾有病部位,再摘除右肾。出院后休息不到一个星期,一心挂念工作的他强忍术后服药带来的剧烈副作用,劝服妻子,回到了心爱的工作岗位。

        “只有拼命工作才能让他忘掉疼痛。”妻子孙瑞林最了解他。

        同事侯宗海自2003年就跟着渠立强一起采集土样做化验分析。他至今记得2006年8月,手术后的渠立强带他去首羡镇采土样的情景。因没有道路,好多需要采样的地块,汽车无法到达,上千米的距离他们只能背着工具徒步行走。头上灼人烈日,脚下滚烫热土,年轻力壮的健康人对此尚觉吃力,而只存半个肾的渠立强竟毫不在乎。同事们心疼他,劝他少干点儿,他却说:“不要把我当病人!”

        他“不要命”,76岁的老母亲心疼不已。她拄着拐杖到单位喊:“孩子,回家吧!就是丢了工作,也要保住命啊!咱家还有几亩地,养得起你啊!”

        “妈,您的心情我能理解,眼下单位正忙,我怎能离开呢!等忙完这阵子,儿子一定回家陪您老人家。”渠立强流着泪说。

        他不知道还有更大的考验在后头。2011年初单位组织体检,发现病魔已经完全吞噬他仅剩的半个肾。

        站在北京的肾病专家面前,他平静地问医生:我的生命还有几天?

        医生说:如果任其发展,最多也就半年。要想活命,就割掉那最后的半个肾,但今后生命只能靠透析维系。

        他问医生:那样的话,还能工作吗?

        医生说:你还想工作?!难道你不知道透析的滋味?

        渠立强选择放弃治疗。医生问他是不是怕了。他说:“生老病死,自然规律,有什么好怕的?我想好好利用这最后的半年,把没脱稿的论文写完,把没成功的试验做完,这样,生命会更有意义。”

        医生听了大为感动:“透析对一般人来说确实难以承受,但对于你这样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奇迹可能发生,你还是考虑一下手术方案吧。”

        他听从医生的建议,却没有留在北京治疗。

        半年后,当他住进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时候,医生连连埋怨说,这种十万火急的病,你居然一拖再拖!医生当即下了病危通知书,妻子哭了起来。他安慰说:“我命硬着呢,我已经和病魔战斗了5年,哪能轻易服输?!”

        手术期间,躺在病榻上的渠立强,仍然念念不忘他的论文,刚刚发表的5000字的《无公害苹果生产与土肥水管理技术探索》论文,是他对全县45万亩果园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有机会,他就坚持在日记本上写下只言片语。妻子说:“肾都没了,还写那些做啥?”他说:“肾没了,心不是还在吗?只要心脏还在跳动,我的日记本就是活的。”

     “让每一滴汗水都为党和人民而流”

        此行采访,记者特意赶到渠立强的老家凤城镇渠集村。

        低矮的院墙已经被粉刷一新,空荡荡的院子里两棵银杏树枝繁叶茂。渠立强的老母亲听说有客,匆忙迎出:“快到屋里坐。”

        三间小瓦房,屋内除了一台八九成新的电视机,几乎别无它物。谈到渠立强,老人沉默了一下,抹了抹眼泪:“这孩子,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没过上两天好日子,身体又出了毛病,唉!”

        老人讲起了陈年往事。他在赵庄原种场工作时,哥哥拉着一车棉花赶了几十里路,想托他卖个好价钱,他一口拒绝。哥哥只好又拉了回去。“这孩子就认一个理: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老人说。

        其实,老人不知道的事还有很多:一些肥料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找到渠立强,许诺只要在电视讲座中或培训班上推荐他们的肥料,或出具一些“证明”,就可以给他丰厚的回报。对这样的事情,渠立强总是躲得远远的。几次下来,不理解他的声音就出现了:“上有老下有小,爱人又下岗,经济这样拮据,何必这样认真?”

        渠立强从不解释。在他的日记本里,记者见到了《雷锋日记》的摘抄:“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渠立强对个人的事从不计较。当了10年的副站长没有被提拔,他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埋头工作。

        2005年底,局里为各股站负责人配空调。渠立强是副站长主持工作,没有给配。有人挖苦他:“你这个劳模天天加班,也没配上空调。”他说:“这是组织上考虑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

        他从家提了一个煤球炉子,放到办公室取暖。化验室人多,房子大,他便把炉子放到化验室。冬天他经常加班到深夜,冻得受不了,便烧上一盆热水,将双脚放到热水里工作。

        与丈夫相濡以沫20年,妻子孙瑞林今年3月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梦想:在丈夫的陪同下好好看看北京,看看天安门。她含着眼泪告诉记者:“这是他结婚时对我的承诺,现在终于实现了,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

        丈夫一心为公,孙瑞林不拖后腿。得病后,丈夫的体质虚弱不堪却坚持要去单位上班,从家到单位200米的距离,停停走走要20多分钟。每天,孙瑞林都要搀着他,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每次都累得气喘吁吁:“他是为国家办事的,再苦再累俺都支持。”

        记者采访之际,正值丰县第十三届梨花节。沿着当地大沙河的绿色长廊走去,大片的梨花盛开着,一望无际。那洁白的花,不正是渠立强高洁品质的真实写照吗?(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