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9日 星期四

    李晓风:让历史课成为享受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9日 13版)
    李晓风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学生爱听,老师更爱听。鲁劲松摄

        学生们喜欢称他为风哥。风哥的历史课有他的独到之处。

        “在一个男生数量超过四分之三的班,能把教室音量调节到随心所欲——安静时可以听见后排的呼吸,笑点爆出时也不会有一个人绷着脸的,只此一人。”

        “一切与历史有关的复习和思考都成了一种享受。常常,有那么一瞬,为自己是在进行‘人文思考’而不是‘文科学习’而感到幸福,这种幸福感,源于风哥的历史课。”

        风哥,就是李晓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历史特级教师。

        学生们为什么总是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楼道里喧哗声和嘈杂声混成一片。李晓风被几十个高一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簇拥着像明星一样签名。

        高二文理分科后就没有历史课了。上完最后一节课,这些理科生就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他们的历史课。

        一年又一年,一拨又一拨,他的课就这样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错过的记忆。

        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回忆中这样描述:

        平日里,李老师的确沉默寡言,但在课堂上,他口才很好……站在讲台上,没有讲稿,没有提纲,不用低头翻笔记,更不用写板书,45分钟侃侃而谈,45分钟永远都显得异常短暂。因为李老师,学习和听课在我看来,第一次变成了一种真正的快乐。

        他的课并不是“口若悬河、妙语连珠”,也不是能令听众“热血沸腾”的讲座。只听一两节课,你也许体会不出李老师的魅力,但时间一长,你便会上瘾,就是觉得李老师的课讲得好,有货,甚至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为什么总是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李老师就是一位具有历史眼光的中学历史教育大家!”知晓李老师的人都与龚月萍老师有着相似的看法:只有像李晓风老师这样“厚积薄发”有着深厚学科功底和哲学底蕴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学历史大家。

        从教前10年,李晓风是在“不安分中”度过的。工作之余,他不懈地进行历史学科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梦想,到大学教书,成为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发表的论文《历史研究的逻辑》,是历史学科相关分支领域中最早的研究探索之一,论文中提出的历史学研究中的因果性和概率问题的观点被写入大学的专业历史教材。

        10年无心插柳,没想到收获的是另一种成功——他的博学、才气为学生欣赏;他不受拘泥、自由挥洒的历史课堂为学生喜爱;长期的专业研究也造就了他科研型教师的素养。如今的他,早已安下心来,乐在其中。

        他的课堂永远是开放的,学生爱听,老师更爱听。

        在2011年北京市骨干教师培训中,他就中学古代历史教学中经济史的诸多问题,给老师们旁征博引讲了两个多小时。震撼之余,在座的老师深有同感:他是在用大学专家研究的思维引导中学老师如何提升自己!他甚至把2011年8月刚出版的书籍中最新的研究动态融入其中,为老师们在教学中如何把握问题的认识,在平时如何做好学科积累给出了方向。这正是他身体力行的: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其专业知识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应超越于历史教师平均的专业水准,还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与学术研究的能力。

        “很多人可能要教的内容还没有搞懂,就先去设计教学过程了,先想什么样的教法、什么模式,这就本末倒置了。先把这个教学内容在知识和认识上搞得圆融无碍了,然后再想怎么教,这时你可能就能想出很多非常精彩的教法来。”“内功不行,各种招术使出来都是花拳秀腿。” 

        在这里,素质教育和考试升学目标水乳交融

        李晓风的高三历史教学从不用任何辅助资料,也从没有任何课外作业,这是历史教研组多年来的传统,其他学校老师恐怕很难做到。

        常常,人们把高三的教学等同于应试教育。高三历史应试模式的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多轮次的教学,这也是现今高三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想象,一轮一轮的读教材,划重点,然后囫囵吞枣般地死记硬背,教师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阐释,使得学生独立自主的理解、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思维无从谈起。生动鲜活的历史过程变成了仅仅局限于教材叙述固定的结论;教材变成了不可逾越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中学历史教学只是在低水平的状态下循环往复。

        风哥为学生们打开了另一个历史的世界。“我们的历史始终是一轮复习,听课也不像是高考复习课,就像是高一时的历史课。” 

        “他从来都不会只是让我们记住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而是会精辟地阐明某个事件为何会发生,为何会在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发生,而且会将相似的历史事件和概念对比分析,让我们能把握事件的核心特征与机理。”

        在这里,素质教育和学生考试升学目标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他给予学生的不只是一个好的分数,更是一种“看历史的思路”,一种“思辩与质疑的精神”,一种适应未来社会的智慧。

        越来越多的学生体会到什么是奇迹:以前觉得历史很枯燥,一旦高考结束就和历史不再有什么关系。现在,历史是让学生由衷希望学好的科目,不为高考,不为任何功利目的,这是从未感受过的,也是最值得珍惜的。

        即使毕业了,许多人还是李老师的忠实“粉丝”:会重新来到教室门口驻足,看着讲台上的风哥;虽然没有选择历史系学习,但在大学,还是会到历史系去“蹭课”,时不时地还会想,如果是风哥,他会怎么讲解这部分内容?

    学习历史是更高的追求

        “操千曲而后晓音,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先博观。”

        他敏捷的思维,看问题的独到新颖,对新学术观点的领悟渗透,对时政与时事的随手拈来,常常让人有“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感。其背后,正是博观。

        对历史的兴趣,对书的迷恋不可阻挡。能拿到手里的书,他不管看懂看不懂,都如获至宝。1978年,李晓风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后,整日泡在图书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工作之后,工资大都买了书。

        在他看来,中学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纲领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性。“教学文本并不仅仅限于教材,而应该包括所有进入了教学活动的历史资料,教学文本的内容越丰富,越具有开放性和可探索性,就越能给学生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的环境。”“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教学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

        在他淡定、豁达的性情之中,蕴涵着历史的滋养:学习历史是更高的追求,这个“更高”是和衣食之需相比而言的,是在衣食无忧之后的精神追求。

        每每高三最后一节历史课的下课铃响起的时候,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热烈的掌声献给“风哥”。也许,这是一个老师最最幸福的时刻。对于学生们来说,风哥的历史课定格在那里,成为了真正的历史……(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