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9日 星期四

    江苏:迈向经济与文化的现代化

    ——江苏省社科界第五次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发言摘录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9日 07版)
    王燕文
    刘立仁
    江德兴
    蒋伏心
    周毅之
    李向民
    盛昭瀚
    李程骅
    朱庆葆

     关于本期主题

        2012年4月16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江苏省社科界第五次学术大会高层论坛在南京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近300名社科界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在开幕式上致辞。这次高层论坛是从江苏省自去年10月以来陆续举办的14场学术大会系列学术活动中,遴选学术精华的“收官”之篇。整个学术大会共收到学术成果近3700篇,约有180位专家学者作了学术报告,参与各学术专场活动的专家学者有万余人。学术大会期间,代表们分别围绕“民生幸福”、“现代服务业”、“教育改革创新”等14个紧密联系江苏发展实践并具有很强时代特色的主题展开研讨。这一代表江苏社科界最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展示了学术前沿,推动了理论创新,培养了青年人才,而且也为江苏实施“江苏文化建设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这里选登的是参加本次高层论坛上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王燕文

     大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思想文化

        江苏发展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新阶段,对社科理论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充分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重要作用,为不断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提供有力的思想引领、理论支持和精神支撑。我就推进江苏社科强省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是大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在增强科学理论凝聚力引领力上有新的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从根本上讲,做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维护、巩固和拓展工作。建设江苏社科强省的首要之义,就在于大力建设和弘扬先进思想文化,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凝聚力、引导力。

        二是大力倡导以现实问题为主的科研导向,在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上有新作为。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社科理论界要更好地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相融合,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

        三是大力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在巩固提升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上有新作为。要遵循学科建设规律,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学科体系。

        四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打造江苏社科人才高地上有新作为。

        五是大力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在提供社科强省动力保障上有新作为。社科强省建设,要重点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创新能力、学术创造能力和事业自我发展能力。只有改革体制机制,才能保障社科理论事业的创新和进步。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 蒋伏心

     让“驱动创新”发挥导向作用

        在江苏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核心战略,这将对江苏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经济发展需要动力,只有“创新驱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进入起动阶段。

        以往,创新加速的主要作用力是市场。自上世纪50年代后,国家开始介入创新活动,为创新提供了市场以外的第二个驱动力。至今,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仍然是发达国家创新推进的动力。可见,创新驱动首先需要驱动创新,江苏省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要选择正确的驱动力和科学的驱动方式,即要使市场能够在驱动创新中充当基础作用:一是政府要坚决地从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干涉者中走出来,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竞争秩序的维护者,给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二是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片面地追求GDP增长速度,创新周期与政府的任期很难吻合,因此,要建立可以跨任期的政府绩效考核和管理体制。

        政府驱动创新需要发挥创新导向的作用,江苏选择六大新兴战略产业,就是发出了明确的导向信号,对江苏创新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显现。但是,“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面对不同的发展趋势,对创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要出台更多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利益共享的政策。针对江苏科教资源和创新资源虽较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实际,省级政府要通过政策调整和引导,促进科教和创新资源在区域内流动。二是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创新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旨在服务创新经济,降低创新成本,提升创新质量,提高创新效益。在创业服务方面,利用社会优质科教资源和其他力量,加强创业基地建设。在信息服务方面,建立覆盖全省的创新服务网站,搭建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小企业技术与市场信息库。在金融服务、企业咨询、市场开拓、人才培训和法律服务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整合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为江苏创新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 盛昭瀚

     创新经济需要制度保证和文化催生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因其智能电子系列产品而取得了骄人的公司业绩,其产品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苹果公司的产品不仅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更实现了技术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完美结合。乔布斯在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转变的关口,把终端产品与个性化服务平台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为亿万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可能,更适合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市场需求。

        苹果电脑公司提供的服务性产品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支撑。事实上,苹果公司成功联合了其他公司与个人,构建了一种崭新的制造与服务供应链,在这个供应链中,因为科学整合了客户价值、赢利模式、关键资源与运营流程等资源要素,不仅延伸和提升了供应链的功能和价值,而且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包括“硬产品”与“软服务”的综合供应链在抗风险、赢得核心竞争力方面具有较高的能力。

        苹果的成功进一步昭示了在后工业社会,服务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大趋势。事实上,国外不少制造业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已经把企业功能或企业产品内涵不断地向“服务”转化。简单地讲,企业不再单纯卖产品,还卖服务,是贯穿于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方位的服务,如此,不仅赢得了顾客,拴住了顾客,而且避免了因产品同质化而出现的价格恶性竞争,真正体现了企业高端的创新理念与创新战略。

        仔细研究苹果公司产品的创新过程,不难发现,它本质上是企业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由极具创新意识与创新激情的企业家和团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获取企业利润、赢得企业市场主导地位的一种经济行为,这种行为需要制度性保证与文化催生,需要社会的宽容,需要公正的规则和巨大的违规成本惩罚等等,这些因素缺一不可。而且,不能只看到苹果公司与乔布斯成功的表象,更要看到其背后带给我们的多方面的深刻思考。那种简单地模仿、形式化和概念化的学习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式的方式,都不能真正实现企业有价值和有长远意义的创新。

        江苏省政府参事、研究员 刘立仁

      构筑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增长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1978-1984年,“动力源”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1988年,“动力源”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1989—1991年,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1992—1996年,“动力源”为小城镇建设、外向型农业起步、农副产品提价;1997—2003年,农民收入增幅趋缓;2004年至现在,“动力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那么,今后农民收入的倍增空间应该在那里?我们认为应是四增一减:即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减少农业人口数量。其实现路径有三:

        第一个路径,在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引导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激活新一轮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建议从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方面入手。一是保供功能,确保农民的衣、食、住、行的稳步发展;二是增收功能,即农业不仅要保证供应,同时要促进增收,切实把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作为高效农业的重要方面努力抓好;三是生态功能,确保江苏大地的生态平衡;四是文化功能,把农业旅游、农业观光作为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个路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引导农民从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让创业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战略平台,让劳动力转移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第三个路径,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让农民致富。即在推进农民变市民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住证制度,促进有条件的农民真正变为市民。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镇和重点中心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民就业落户的重要载体。

        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江德兴

     民生幸福要满足四个条件

        民生幸福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目标,而保证民生幸福的前提则是“以人为本”。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关于“人是目的”思想中蕴含的理论内涵,为我们研究科学发展观与民生幸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关于“人是目的”的思想,是我们讨论幸福问题的理论基础。首先,马克思既肯定幸福与感性欲望之间的关系,但又指出幸福并不止步于欲望的满足。作为有理性的社会存在物,自然感性应升华为人的感性,幸福是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幸福最主要的是体现在自己创造性的活动之中。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之一,在劳动中,人享受的是自己生命的自由与表现,是真正的自我实现。再次,人作为社会存在物,他的幸福具有社会属性。人应该在自己的社会关系中体现丰富全面的人的关系,并且作为一个丰富的总体的人,控制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的幸福观表明,幸福不仅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感觉,它涉及个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体。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打造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平台;第二,构建和营造“以人为本”的民生幸福的政治前提或政治环境;第三,营造工作及其工作环境的幸福;第四,把精神文化消费问题当作人的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来看待。

        江苏省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江苏省领导学研究会副会长 周毅之

     基本现代化要把握幸福软指标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必须把握好一个重要的软指标,这就是幸福软指标。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尤其是在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的背景下,必须把幸福软指标作为硬指数看待。

        政府应该让百姓感到什么样的幸福?我认为它应该包含三个层面上的涵义:

        第一,幸福软指标应该是包含公平价值的软指标。由于人们对幸福的感受是多样的、多层次的,政府首先应当关心什么。我认为,政府应该首先关注穷人的幸福。因为富人的幸福可以由市场经济来调节,穷人才需要政府的关心。这说明:在我们的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里,应该包括最低贫困线标准;为穷人办事效率高,为穷人办事办得好,才是高效率的好政府。

        第二,幸福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幸福。有一句话叫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但从实质上说,体现了政府本位的思想意识,因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核心就是恩赐。但是,政府为穷人服务、为穷人谋福利时,绝不可把幸福视为一种对穷人的恩赐。

        第三,幸福应该是建立在把握现代理性基础上的幸福。许多研究幸福指数的专家,几乎都认同这样一种看法:越是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老百姓反而越觉得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谋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就显得毫无意义了。这是一个悖论。所以,这里有一个有效把握现代理性的价值取向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院长 李向民

     文化给传统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人类的精神因素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并且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始终,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对品牌的推崇,对技术的创新和运用,以及管理与控制的提高。

        科技、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可以带来高速增长。例如,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就是一个“科技+文化+经济”三者结合的典型成功案例。2003年时只生产单一电脑产品的苹果公司的市值仅为60亿美元,当iPhone苹果手机注入了文化的内涵后,到2011年8月10日,苹果的市值达到3386亿美元,远超市值2065亿美元的老对手微软,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文化作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还给传统产业注入了生机活力。在以前,人类的第一需求是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然而当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满足时,人们的需求升级主要体现为向精神需求转化。一方面,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体现有了更高的需求,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的衣食住行产品的需求也在向精神化转变,使文化、品牌等精神要素不断渗透进传统产业,从而改造了传统产业。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规律也显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文化、技术、品牌等精神性因素的积累对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因此精神性生产要素的发展对于中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程骅

     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

        现代城市的发展靠工业革命的综合推动。工业化造就的“城市病”,只有靠服务业才能有效解决。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已经转换为服务业特别是新兴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快速增长,为城市转型创造了新产业基础和环境条件;城市产业组织趋向服务化,加快了城市服务经济体系的形成;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落点”,促进了城市空间要素加速集约化。

        因此,“十二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城市应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来推动城市的创新和转型发展,进而探索出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中国路径”: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通过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主体培育和集聚区的载体建设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服务型”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优化城市产业空间,提升城市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扩展服务经济的外部效应,从而以经济的转型带动整体的功能转型,促进城市的不断升级和包容性增长、和谐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朱庆葆

     推动大学文化的科学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离国家和人民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最主要的差距是文化差距,是大学文化的弱化与缺失。一些大学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日趋凸显,甚至大有汹涌蔓延之势。要推动大学文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一是既要逐步稳定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又要实行“分类分层次指导”的管理方式,让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起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双重使命;二是要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立健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自主办学和学术自由的现代大学制度。四是国家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五是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建设大学文化:一是要坚守理想主义,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凝炼具有大学特色的价值文化,这就是大学精神;二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强调文化育人;三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理论创新和思想引领;四是加强文化自觉,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五是繁荣社会文化,服务社会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