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6月全职回国到现在,已经快满四年了。我可以用这样三个词来总结这四年的感受:充实、高效、愉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首席科学家丁洪,这样形容自己回国以后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狭长的办公室大概十几平方米,靠窗摆一张办公桌,一步之外靠墙放一张会议桌、墙上挂着大显示屏,一只长条沙发和几张椅子把办公室挤得满满当当。
就是在这里,丁洪带着团队在铁基超导的研究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物理所在这一领域有雄厚的积累,科研能力很强。这3年多来,我们平均每年都要十几篇重要文章发表在有分量的国际学术期刊上。虽然铁基超导的机理还在摸索中,但我们已经距离谜底越来越近。”
“我在这里取得的成果,若还留在美国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丁洪说:“想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需要依靠大科学装置和团队协作。从大环境而言,美国对这一领域的投入和支持在走下坡;就小环境而言,无论是人才条件还是其他,个人不太可能取得更大发展。”
从助理副教授到教授,在美国工作十多年的丁洪,在比较中美两国科技发展的情况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国内对于基础科学的支持还不够。要知道,目前企业是不太可能做基础研究的,必须依靠国家支持。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科技发展最快的时候,它的全部研发(R&D)经费约70%来源于国家财政,但中国目前只有不到30%来自于国家财政,基础研究在全部研发的比例只有4%,远低于美国的17%比例。第二,按照某些规定,这些钱只能用于仪器设备采购,而不能用于科研人员身上。买设备收益的多数是外国公司,不能达到锻炼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第三,国内一些研究单位在成果评价上往往单纯依靠文章数量和刊物名气,忽略了国际同行评议,这是不利于科学技术发展的。”
丁洪说,他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财政部专项支持下,我们正在上海光源建设一条光电子线站,预计2013年7月完成。这条线站的分辨率指标比国际现有最好的提高了几倍,将让我们在光电子研究中走在国际前列!”(本报记者 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