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一粒文化种子的威力

    ——海军某试验区弘扬先进军事文化纪事

    作者:史红玉 于贵民 宋俊江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11版)

        30年前,海军某试验区。

        我国第一代某型战略导弹在这里破浪冲天,成功发射。总指挥张爱萍将军心情激动,当场填词一首:“……奇鲸龙宫潜,红火凌烟。虎啸腾飞破云山,哪怕狂风恶浪,雷震海天!”从此,一粒先进军事文化的种子,深深扎进试验区官兵心中。

        而今,这粒种子已长成一株傲然绽放的奇葩———誓言墙、立正园、砺志坡等百多处文化景观散落在渤海湾畔,令人赞叹。

     “扎下根,发出芽”

        海军某试验区官兵大都驻守在高山海岛,文化生活极为单调。生活的艰苦寂寞可以忍耐,精神与文化的缺失,则可能迟滞献身事业的步履。

        1982年,张爱萍将军即兴所作的诗词,如星火点燃荒芜的原野。老将军播下的这粒文化种子,从此在试验区官兵心间“扎下根,发出芽”———大家自发拿起手中笔,写出一首首军歌,讴歌靶场,激励斗志。“你从靶场中走来,你在试验中成长,你从潜艇中飞出,你在波涛中激荡……”这首靶场官兵创作的《腾飞吧!巨浪》,一抒胸臆,被大家推选为部队“队歌”。战士们唱着这首歌,在海底“龙宫”创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站在这里,无法平静自己的心脏;试验是一种追求,更是一个心中不变的梦想……”由试验区司令员张跃奎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巨浪随想》,由试验区政委陈孝强创作的诗词《浪淘沙·老铁山上》,为官兵唱响时代强音注入活力。战士们每天放开喉咙唱一唱,觉得“干啥浑身都是劲!”

        从团歌、营歌、连歌,出自试验区官兵之手的一百多首军歌,构成靶场先进军事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这些年,官兵创作的400多部文艺作品,如杯杯自酿的美酒,成为官兵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政治上‘立正’的口令”

        走进试验区每一处营区、每一座高山海岛,无不浸润深厚的文化气息。某导弹试验营驻在荒无人迹的深山沟里,战士们面对奇峰怪石、建设幽谷狮吼、山舞龙吟、玉雪丹心等“八景文化”。他们捡来石头砖块,动手建起一处“舵”形文化励志景观,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句话”刻在上面,取名“立正园”。营长孙凤成说:“新战士入伍听到的第一声口令,就是‘立正’;‘五句话’,就是每个革命军人在政治上‘立正’的口令。”

        试验区某总站所属测控站点横跨6市一县,且大部地处偏僻小岛。官兵无论战斗在哪里,就把忠诚使命的热血豪情抒发到哪里。“又踞北隍峰顶、再牧出水神鹰”、“以苦为荣、以苦为乐、苦中作为、苦中奉献”……这些或刻在崖壁之上,或用鹅卵石、贝壳“书写”在山坡之上的“崖壁文化”、“砺剑文化”,构成试验区站点精神的丰厚文化底蕴。在这种文化信仰激励下,靶场涌现出夫妻双双几十次舍生忘死下潜艇搞试验、被誉为“导弹伉俪”的胡文萃、邹青夫妇,被官兵赞为“水中玫瑰”的党的十七大代表卫爱平等一批先进人物。

     “一束束精神火炬”

        在试验区某时统通信测控站,有官兵历年创作、粘结成卷的三大卷手抄报,每卷有百米长,内容从使命任务、理论教育、时事政治到历史哲学、名人名言,林林总总。一茬茬官兵接力手抄,三大卷手抄报“如同一束束精神火炬,激励我们不断向前”,测控站官兵说。

        坚持用我军优秀的文化激励人、鼓舞人,是试验区官兵的“必修课”。12年前,试验区某勤务站战士发起每周每人至少撰写两篇《军旅日记》活动,至今已撰写上千本、40多万篇。勤务站领导说,尽管很多战士已离开部队,但在《军旅日记》的接力影响下,大家的整体素质得到持续提高。

        坚持用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情,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前进的征途——由官兵们创作的《大海作证》、《忠诚与智慧》、《靶场格言集》等一部部励志作品,逐渐形成以忠诚文化为灵魂的试验区文化体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