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观 点OPINION

    单身的历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12版)

        最新的数据表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单身男女已经冲破百万。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第四次单身潮正在来临。 

        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一直都流行单身。人们心目中的婚姻自由不仅指有结婚的自由、离婚的自由,更有不结婚的自由。他们基本上没有结婚压力,大家都承认,婚姻不是必需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婚姻,因此在婚姻真正自由的北欧国家如挪威,结婚率只有50%左右。 

        其实,单身是生物传统,婚姻是人类文化。单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婚姻是至少两个人或两个家庭的事务,是社会文化现象。

        圣经中的上帝不曾结婚,耶酥也未婚。最初欧洲传统的单身生活方式和禁欲相联系,当时的单身者普遍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基督教在欧洲盛行,造就了大批的神职人员,尽管教会分裂为各门派,但是多数教会不允许神职人员结婚,教会人员大多采取极端的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神职人员特别是中世纪意大利和希腊的隐修士,常常过着一种艰苦甚至残酷的单身生活,这是一般人不堪忍受的。薄迦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狄德罗的《修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司汤达的《红与黑》、伏尼契的《牛虻》、霍桑的《红字》、昂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这些小说都生动地叙述了人性对于宗教禁欲主义的反叛。 

        更重要的是单身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柏拉图到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西方哲学思想史是独身者沉思创造的历史。文学艺术亦是独身者大显身手的领域。文艺复兴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和拉斐尔,不约而同都是独身者。而许多伟大的作家如司汤达、福楼拜、莫泊桑、巴尔扎克等,都是描写爱情与婚姻的高手,却均不爱结婚。莎士比亚结过婚,但长期独身在外。音乐家中最伟大的贝多芬,一直在婚外徘徊。科学之王牛顿,一生不近女色,不考虑婚姻。哥白尼近女色,可能还有私生女,但从未结过婚。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终身未娶,被认为是道德完人。探险家洪堡、斯文赫定、斯坦因,都是独身者。

        在西方,即使是女性,也有绵延不绝的单身传统。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到当代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修女,不一而足。尽管在奥斯汀这位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女作家笔下,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达西与伊丽莎白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奥斯汀却终身未婚。20岁时简曾经遇到了自己心仪的爱人,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为了爱情而结婚是一个愚蠢的游戏。金钱决定了整个等级分明世界的运转。简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又不愿意为了金钱而嫁给一个不爱的人,于是她一生未婚,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写作中,为世界留下了6部巨著。

        18世纪的英国,如果说男人是出于生活困窘而无力建立家庭,而女性则是因为没有嫁妆无法出嫁。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姐妹靠给人做家庭教师和写小说的稿费维持着孤苦的生活。从20世纪开始,西方女性选择单身更多的是因为经济的独立和个性的自由。

        尤其是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女权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权益运动之后,已经渐渐地习惯接受少数者选择生活的权利和尊重少数者的文化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单身者在现代西方社会已经不再是异端的代名词,相反成了主流社会保护的对象,他们的权益日益受到重视。单身者在不断地为自己争取各项权利的过程中也扩大了他们的社会影响。他们的文化观念,他们的生活选择,渐渐地被主流社会所理解。

        从历史来看,两性关系、家庭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单身潮总是此起彼伏。斯特劳斯在为《家庭史》写的序言中就说,通过研究家庭史,“人们再也不会相信家庭是从最古老的形式开始沿着唯一的线向其他形式演变的了。即使是在新加坡这样重视家庭的亚洲国家,“单身”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话题,越来越多的人在经济工作生活的多重压力下,对恋爱、家庭的的观念失去兴趣,习惯了独自生活,政府不得不通过相关的政策倡导或者鼓励年轻人结婚生育。

        保持单身还是走进婚姻,说到底是个文化问题。(杨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