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星期一

    《参悟生命的哲理》引发的思考①

    “以文化人” 让“杏林春暖”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谈医学教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6日 06版)

        本报4月5日头版头条刊出长篇报道《参悟生命的哲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文化人”纪实》之后,社会反响强烈。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读完报道,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结合自身经历,畅谈了自己对以文化人、人才培养、医患和谐的理解和体会。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设“《参悟生命的哲理》引发的思考”专栏,欢迎各界读者借此发表对我国中医药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才教育等诸多话题的思考。

        “《参悟生命的哲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文化人”纪实》这篇报道,非常好。报道中展现的‘以文化人’这个理念非常好。”谈起自己的感受,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说,文化有两层含义,狭义地讲就是识文断字;广义地讲就是文采、文学修养、文明。“文化的最大作用是教育人,就是以人类的文明成果来教化后人”。

        “文化还有着娱乐的作用,有着知史鉴今的作用,有着传播交流的作用等,但最根本的,我认为是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素质、改变人的精神面貌。”陈啸宏还说道,我国自古就有“儒医不分”的说法,可见文化与医生的关系是何等的密切。

        陈啸宏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的优秀文化瑰宝,是我国人民在千百年来的摸索、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宝贵财富。中医药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在我国,高等中医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我国培养中医人才、弘扬中医文化的重要基地,将“以文化人”的理念贯穿其中,为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沃土,对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塑造学生的整体人格都是非常有益的。

        “我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来留校工作12年,对母校有着深厚的感情。”陈啸宏告诉记者,当年他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时,条件异常艰苦。“教室都是木板房,冬天上课特别冷,所以要在教室里生火炉,晚上还要把火封上。”陈啸宏回忆说:“就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大家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记得当时老师还帮助学生生火炉,同学们也抢着搬煤、出炉灰、做卫生、打水,争着为大家服务。而且,刚开始学习中医,就耳濡目染着‘大医精诚’、‘厚德济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现在,国内各高校的教学条件已经得到了大大改善。目前,中医药正迎来大发展的好时机。因此,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既要将以前的精华传承下去,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进行改革创新。”陈啸宏说,“正如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校训‘勤求博采 厚德济生’所讲,既要求广大师生勤奋研求、广博采搜、汇通中西、学贯古今,又要求师生宽厚仁爱、品德高尚、以仁术普济苍生,全面服务社会。不仅如此,这八个字中还寓含继承与发展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理念。”

        “不仅仅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整个医学教育都是如此。”陈啸宏强调,医学教育应该是精品教育、精英教育,教育质量是重中之重。按传统说法,中医学成开业后是“悬壶济世”,用现代语言讲,医学生毕业后考取执业资格就要从事“救死扶伤”的医生职业。所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医生,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他说,“北京中医药大学‘以文化人’的做法经得起推敲,应该推广。”

        此外,陈啸宏提出,除了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对医生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他讲了“杏林春暖”的故事。说三国时代名医董奉,医术医德都好,惠人无数,患者为了感谢他,就在他房前屋后种上一棵杏树,久而久之,杏树成林,景色蔚然,医患共沐和煦春风。陈啸宏说,“我们现在就是要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一方面,医生要修医德,精医术,坚守一切为了人的生命健康的理念,承担起患者生命的托付;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尊重、信任、爱护医护人员,激发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鼓励他们成为精诚大医,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报记者 田雅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