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区委书记龚德庆: 以文化助力经济,以文化润泽民生,以文化彰显文明,使文化落实到百姓生活中。
■上海市静安区区长周平: 提高公共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实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便民性。
主持人语
拿起一张上海地图,左右对折,上下对折,中间交汇之处,便是上海的静安。地处上海“都心”的静安,虽是上海面积最小的区,这里的发展成果却是“重量级”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发达,楼宇经济保持领先,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荟萃……这里孕育着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文化奇葩,跳动着上海都市文化的节奏。这个国际化城区,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机制的文化发展道路。本期《文化强市百城行》专栏,聚焦静安。
——栏目主持人 杨 亮
共享——
“旧时文化之影迹,在洋房的一砖一瓦中;
现代文化之弘扬,在社区的群娱群乐中。”
这是刚刚揭晓的“静安十大文化事件”评选中,专家们对获得“社区魅力奖”的石门二路社区文化中心的评语。
这栋古老的建筑曾是张爱玲的出生地,正是这个弄堂里的人生经验,带给了她从23岁到25岁之间的创作高峰。而如今,它将作为一个满足社区居民文体、休闲、精神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龙年元宵,为期数月的“静安文化事件评选”终于揭晓。经过市民打分、专家评审,最终选出了2010-2011年度“静安十大文化事件”。这是对近年来静安文化发展成果的一次梳理和总结。“更重要的是,借助居民的眼光来判断静安文化前行之路,从而使公共文化的发展与民众需求结合得更为紧密。”上海市静安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张爱华说。
评选的这一初衷,也是静安近年来文化发展始终坚持的一条主线。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国际化,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没有更充实、更快乐?“文化是城区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是市民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必须紧紧抓住‘文化为魂’的理念,将文化城区的建设任务置于重要位置。”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龚德庆认为,在现代服务业高度聚集、经济发展具有先发优势的核心城区,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真正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双轮驱动”,尤为需要文化的提振、支撑和引领。
2009年,静安获得“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区”称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实现三连冠。在此基础上,静安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在文化遗产、文化风格、文化精神、文化设施、文化服务和文化参与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先进管理理念和创新机制的文化城区的奋斗目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历史文化保护和文化产业培育三大体系。
龚德庆说:“以文化助力经济,以文化润泽民生,以文化彰显文明,不断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使文化的意义真正落实到百姓的生活态度中。”
创新——
“戏剧的魅力,弃掉了高束楼阁的印记,绽放了参与体验的欢愉。”
这是现代戏剧谷“市民广场”获得的评语。此次静安文化事件评选特别设立了“时尚锐意奖”,一同入选的还有“读者1号”流动图书车和“悦读·城市文化”系列讲座。
“市民剧场”是现代戏剧谷于2011年推出的戏剧创意体验项目,打破了传统的观演模式,倡导“戏剧你我共参与,人人都是大主角”的理念。来自静安区5个街道社区的普通居民和机关、企业、外国友人以及申城五大中心商务圈的白领戏剧爱好者们,通过参与创作、培训、排练、演出等过程,进行戏剧舞台实验,编演了20台反映“身边人、身边事”的戏剧小品剧目。
“小戏大作”,创建3年来,现代戏剧谷相继推出5个资助剧目演季,呈现127台资助剧目、2358场演出,吸引百万余人次走进剧场,提升城区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形成了静安的独有文化和生活方式。
静安区图书馆于2009年底推出“读者1号”流动服务车。这是上海地区第一个具有完备车载借还系统的移动图书馆,深入社区和楼组居民的读书活动,为广大居民营造“悦读”环境。
上海市静安区区长周平认为,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进一步提高覆盖面和有效性,必须创新思路,增强市民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才能在更高层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养育’城区的独特文化气质。”周平说。
开放——
“国际流行的音律,唱响了一季热情;
爵士上海的美名,呈现了多元融合。”
这是静安精心打造多年的“浓情静安·爵士上海”音乐节获得的评价。音乐节的号召力和辐射力早已超出静安一地,成为一个以爵士为中心,融合多种音乐元素的国际性音乐盛会,一个体现上海国际大都市文化形象的知名文化品牌。
古今连接,中西交汇,是静安文化天然的优势。不同的文化风格、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这里碰撞、吸收、融合,孕育了海派文化的早期特征,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架构和人文气度。“友善、包容,诚信、守法”,独具魅力的文化更滋养了静安精神的深广和宽厚。
张爱华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静安将重点培育现代戏剧产业、时尚设计产业和数字媒体产业。如今,“上海时装周”已成为本土影响力最大的服饰品牌活动;千年古刹静安寺与文化地标百乐门相辉映,将形成独具特色的商旅文化片区;围绕“现代戏剧谷”剧场群、静安雕塑公园、800秀创意园区等,将形成各具风格、生机勃勃的文化景观。
静安,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不仅因静安古寺而得名,更是在不断诠释着古代先贤所追求的境界——“静安”,通过城区外形与内心文化的和谐统一,继而达到“优雅明静,繁荣内敛”的城市气质。
“开放、多元,经典、永续”。如今的静安,已形成“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楼宇文化、建筑文化”并蓄,中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文化特征。不远的将来,静安将建成具有自己特色,兼具时代风尚和历史价值,多维、多元的“惠民文化”体系,让每个人感受文化的“心静民安”。(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
专家点评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 荣广润:
在国家进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每个地区的文化建设都有一个发扬自身文化特质,确立文化定位的问题。静安地处上海都市中心,其历史文化的底蕴十分丰厚,与国际的连接非常紧密。这是静安文化建设的优势,也决定着静安文化建设的重任。
文化名片
■静安7.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铭刻着众多近代史重大事件和各色文化名人的足迹。上海第一个公共园林张园、元利当铺、百乐门、张爱玲故居、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仅陕西北路名人名居街,云集了西摩会堂、何东公馆、马勒别墅、董家老宅、荣氏花园等20多处景观。
■静安通过“城市文化印记”项目,以各种方式延续和弘扬独特文化传统;建立静安网上博物馆,编纂静安历史文化图录,集中展现静安百年文化发展印记;修缮陕西北路名人名居和优秀建筑,还原张园历史原貌。
■2011年,静安“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亨生奉帮西服中山装”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静安探索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基地,由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技师直接到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传授技艺,定向培养人才。
栏目编辑 杨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