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5日 星期日

    新鲜事54

    电助富水润良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15日   03 版)

        满足现代化农业灌溉需求,水利建设是重点,电力保障更是关键。很长一段时期内,“靠天吃饭”是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普遍困境。近年来,国家电力部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配合农田水利建设,优先保障各地春耕生产用电。时值春耕时节,记者深入山西运城、河北霸州两地,了解入春以来各地农村春灌用水用电情况。

        河北霸州:农灌“井井通” 惠农春风拂

        4月9日,一场春雨让河北霸州西粉营村地头的一畦畦无公害韭菜越发有生机。

        田间地头,村民杨海航正顶着小帽,一铲一铲的修护垄沟。当问及浇地用水困不困难时,杨大爷一脸喜悦地对记者说:“现在用水可方便了,把卡往地头的小箱箱下面一放,水就出来了,再一放,水就停了,垄沟挖好,坐在地头,眯一会,水就浇好了。”杨大爷口中的小箱箱,原来是霸州供电有限公司在农村电气化改造和电网升级改造中,针对农业排灌的实际情况装置的射频预付费电能表,以方便村民们用电用水。

        西粉营村共有1800口人,2420亩耕地。自从2007年西粉营村成立了廊坊市第一个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后,农业用水量急增,对农业用电要求大增。“以前春灌时用电紧张,电路老化,电压不稳的情况经常出现,村民们浇个地要费很大的劲,只能一桶一桶提水。”西粉营村村主任张卫星回忆道。

        霸州供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彦斌介绍说,春耕时节,农灌用电负荷占到总负荷的1/3以上。结合本地农业生产发展情况,他们在对农网进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开展“井井通”工程,对农村水利用电设施进行全方位改造,全力保证春耕春灌。

        “现在浇水用的电每度6毛4,家里用电每度5毛2,浇一畦韭菜30分钟就好,用大概三四度电,比起以前节约了很多,井井通“真是好。”杨大爷说起“井井通”赞不绝口。

        在村口的110千伏变电站,记者碰见了2名身穿蓝色制服的农电工,他们正在忙着的检修。一位农电工告诉记者,霸州供电有限公司为18个供电所配了20辆抢修车,78名专职农电工24小时不间断值班,以确保村民们用电浇灌的质量。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张洁说:“现在只要出了问题,打个95598,农电工十几分钟就赶到。”

        山西运城:提水扬灌 旱区变良田

        4月10日清晨,夜雨过后,空气格外清新。在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芮城县,果园里苹果花、桃花开得正艳,汩汩黄河水顺着渠道,源源不断地流进果园。东垆乡北曹村的村民在自家果园里挥锨掘土,疏通水道,让黄河水滋润每一棵果树。

        记者在果园里见到了正在干活的村民常章章。今年48岁的常章章种了13年果树,去年收入近5万元。他告诉记者,芮城是有名的旱区,果树一年最少要浇4遍水,过去却因为十年九旱经常只能浇两遍。“大禹渡扬水灌溉工程建成以前,北曹村别说浇地了,连人畜吃水都困难。”

        在壮阔的黄河岸边,大禹渡扬水工程依山而建,这里据说是当年大禹登舟治水的地方。西面,大禹渡一级泵站五排巨大的管道从黄河口直冲云天,分外雄伟。走进泵站机房,十几台机组轰鸣着,它们是泵站的“心脏”,一刻不停地将黄河水提压到高处的农田里。

        在大禹渡西北方向不远处,是110千伏大禹渡变电站。2011年5月,芮城供电公司对该变电站进行了增容改造,将主变增容2.5万千伏安,并新建7千米6千伏线路。在大禹渡变电站门口,记者看到十几名施工人员正在紧张地组塔。同行的芮城供电公司员工杨高峰介绍说,芮城县城内正在建设一座35千伏变电站,把两座变电站连接起来,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和可靠性。

        村民刘治国告诉记者,现在用水用电有了保障,自己地里除了种小麦还种上了经济附加值更高的玉米,平均每亩地能增收800多元纯利。全县这样的农地还有32万亩,一年增收近2亿元。

        在东垆村当了十几年配水员的村民常红伟从怀里掏出一个小本,上面整齐地记录着村里各家浇地的时间安排,“提前通知各家,到时间就在地里等着放水浇地,大家满意,我也开心。”他告诉记者,过去因为扬水工程灌溉能力不足,32万亩灌区实际只能灌溉七八万亩,每年一到浇地的时节,村民经常因为浇不上水发生矛盾,他这个配水员也特别为难。自从去年灌站增容,电网也相应改造后,灌溉面积接近30万亩,村里再没因为浇地发生过矛盾,村民们立得实惠。

        久远的洪荒年代,大禹疏通河道,平息水害,保护了农业生产。如今,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在坚强电网的支撑下,提水扬灌,滋润着广袤的大地,让旱区变良田。(本报记者 邱 玥 本报通讯员 田晨夕 王 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