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高原春到时,片片绿意染玉树。4·14玉树地震两周年前夕,记者又来到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海拔3800米的结古镇,四周的山峰上,白雪皑皑,向阳的山坡和洼地里,小草已经露出了点点新绿。集市里,人头攒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一派热闹景象;街道上,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川流不息;学校里,琅琅书声压过了嘈杂的市声。
站在结古山上俯瞰结古镇,四纵十六横的街道把几条川地有序地连接了起来。地震废墟上,一座座崭新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新结古镇正显现在世人面前。
重建,把民生放在第一位
在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里,工作人员给我们介绍了玉树重建的基本情况。2010年6月20日,国务院批准了玉树重建规划,一场重建新玉树的大会战就此拉开帷幕。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四家央企和北京市和辽宁省以及青海省四个地区的数万名施工队伍,展开了迄今为止人类灾难史上最为艰难、最为繁重的灾后重建。截至目前,累计开工项目843个,占规划项目的66%,已经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
在玉树重建中,重建指挥部把推进住房建设,实现灾区群众安居乐业作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当地政府抽调了大批干部,配合援建队伍扎实细致地做好征地拆迁、项目规划、户型设计、施工组织等工作,城乡住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目前,城乡居民住房累计开工37287户,开工率达98.7%,完工率为85.9%。其中,农村住房建设任务数16710户全部完工,城镇住房开工20577户,开工率91.7%,完工率69.2%。农牧民已经基本入住,部分居民迁入新居。
住房建设取得如此成绩难能可贵。俗话说“众口难调”,更何况是关系到每个居民切身利益的住房。各个援建队伍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做到了既是施工队,又是践行“三个代表”的群众工作队和宣传队,耐心细致解释、反复修改设计方案,达到藏族群众满意。中国铁建承担的结古镇当代片区,最多的一个户型变更设计调整达17次。通过一次次对接后,当代片区现在已经是楼房成片,基本完工了,而户型,竟然有16种之多。
玉树重建指挥部在加快推进住房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学校、医院重建优先安排重建资金,优先审批重建项目,优先提供物资保障,规划重建的43所学校已经全部开工,今年3月10日已经有16所新建学校正式开课,其余的今年8月底可以交付使用;26所幼儿园已经开工20所,规划重建的44所医院和22个卫生服务项目全部开工,文化设施、体育场所、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用房都已开工。
在玉树重建工作中,重建指挥部坚持把产业恢复与优化经济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产业恢复提升。
目前,15个生态畜牧业和15个特色种植业重建项目已开工建设,1796栋新建温室主体工程完工。村民扎西说,以前这里的大棚很少,而且因为技术不过关,产量总是上不去。到了冬天和春天,只能买西宁产的蔬菜。震后,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帮着建起了18栋科技示范蔬菜温室,现在,村里的群众吃菜根本不用发愁,一些承包蔬菜温室的人,还挣了不少的钱。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文化发展的和谐家园
玉树,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号称“中华水塔”,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半个中国。在玉树重建工作中,各个施工单位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原则,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力度。到去年年底,青海省下拨玉树灾区地质灾害资金近2亿元,目前已经完成了18条泥石流沟隐患治理的主体工程,5处不稳定斜坡治理的前期工作已经完成。
玉树地区民族文化在藏区中颇具特色,文化遗存众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玉树寺院灾后重建和文物保护工作,专门拨出14.9亿元用于寺院重建和文物修复。目前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动工,44个省级及以下文物保护项目已经有86%开工建设,东仓《大藏经》珍藏馆维修加固工程已交付使用。
灾区震后重建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建筑面积大、数量多、极富民族传统特色的藏传佛教寺院。现在,受损的87座寺院及宗教活动场所已全部开工建设,僧舍完工率达到96%,基本能够入住。禅古寺主持洛卓尼玛仁波切对记者说,地震发生后一直为两件事情操心:一是寺院重建,二是遗址保护。“如今两件事情都有了结果,我就放心了。”洛卓尼玛仁波切感到欣慰。
结松寺寺管会副主任丹阳深有感触地说,结松寺的建成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我作为一名宗教教职人员,今后要更加树立爱国爱教、守法持戒、维护大局的良好形象,号召寺院僧众通过投工投劳、扶持协助等方式为玉树的灾后重建尽一份力。(本报记者 刘 鹏 郭俊锋 杜 羽)
(今日9版推出图文专版《新玉树,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