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科技创新系列报道⑤

    子午工程:大科学工程建设的范本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10版)

        沿东经120度子午线,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沿北纬30度纬度线,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15个监测台站组成了一个以链为主、链网结合的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络——这就是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也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首个启动并建成的大科学装置。这项总投资达1.67亿元的大科学工程,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气象局等7个部委共同参与建设。

        对于这样一项大科学工程来说,最难的还是如何让来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科研文化氛围的人,用“同一种语言”交流——子午工程团队探索出一条管理与技术变革的“创新链”,成为我国大科学工程建设的范本。

        这里,不能不提到《子午工程实施及管理计划》。这份逾3万字的计划书,是项目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张晓曦带着队伍,经过3个月调研写出的,涵盖了从组织机构、工程计划,到管理要点及技术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让子午工程团队有了统一的“语言”。

        然而,团队中不少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曾对这种全新的工程管理模式产生了抵触,甚至觉得规定太多,约束了他们的手脚。

        于是,项目办公室实行“管家式”的管理方式,同时还灵活运用管理、技术两条线:一方面在各单位设立子午工程管理小组,调度和统筹共建单位各自负责的野外台站;另一方面,通过总师、副总师、主任设计师等,对空间环境监测系统、数据与通信系统、研究与预报系统三大系统,以及各分系统,乃至每一台仪器设备从技术线进行协调和把关。

        最终,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创新的管理形式,将各参研单位凝聚成团结一致的基于科学需求引导的工程建设团队,确保了工程研制中数据质量、数据格式的规范统一,以及数据交换的畅通无阻。

        就这样,子午工程为中国空间科学搭起了一座长约3000公里,高达几百公里的“长城”,科学家可将地球表面、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乃至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尽收眼底”。(本报记者 齐 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