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故人情

    追忆恩师郑培民

    作者:李建臣 (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16版)

        1996年夏,我跟随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等领导去湖南开会,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

        郑书记是我们家乡吉林省海龙县(现梅河口市)走出来的领导干部,是故乡人民的骄傲。此次与我不期而遇,郑书记十分高兴,颇有他乡遇故人之惊喜。得知我与他毕业于同一所中学,受教于相同几位老师,又是清华大学校友之后,郑书记拉着我这个小他20多岁的年轻人的手久久不放,喜悦异常,之后又专程来看望我,谈了很久。

        郑书记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的优秀品德早已在我们家乡传为美谈。这次机缘巧合见到了郑书记,并且得到他的当面教诲,我在心底受到了莫大鼓舞,立志要做一个像他那样襟怀坦荡、高风亮节的好干部。考虑到郑书记工作繁忙,离别后我一直没有再与他联系。不料1997年春节,我竟然接到了郑书记从湖南家里打来的电话,询问我的工作情况、思想情况和学习情况。在随后的几年里,我与郑书记的会面逐渐增多,思想也一次次地受到触动和激励。

        2002年3月11日,郑书记突然倒在了他日夜奋战的工作岗位上,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听到这则消息,我十分悲痛,他不仅是我党“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也是一个和蔼可亲、知心知性的兄长,更是我思想的导师、人生的领路人!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郑书记的音容笑貌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语重心长的话语长久地在我耳边回响。

        他多次对我说,我们都是普通工人家庭出身,是党和人民培育了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贡献给党,回报给社会。我们应该严于律己,感念知止,为党和人民多做好事。特别是手中有权的时候,一言一行就不再是个人的事情,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定要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很多人来说,“权力关”比“艰苦关”更难过,切记万事民为先,做官先做人,千万不能骄奢淫逸,不能头脑发热忘乎所以。他还教导我,工作上一定要服从组织安排,从糠箩里到米箩里未必就是好事,到艰苦的环境中工作也未必不是好事。只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党组织都会看得一清二楚。年纪轻轻要有理想抱负,要在细节上注意自己的修养,塑造好的品质和灵魂。要有自己的座右铭和清规戒律,不要随波逐流,不要耍小聪明,不要投机钻营,圣贤之道要永存于心。

        郑书记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一张脸谱。他的语言朴实无华,是他内在思想和精神的流淌,而不是在做思想工作,也不是背台词。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他的每个眼神、每句话语、每个动作中,更在于他虚怀若谷、宽容博大、亲子爱民、宁静致远的崇高品德。身教胜于言传,与这位闻名遐迩的省委副书记相聚,我们常常是粗茶淡饭,或清水一杯。

        十几年来,郑书记留给我的思想营养和精神财富一直滋润着我成长,激励着我奋进。每当工作不顺利的时候,我的耳边就响起了郑书记的亲切话语;每当取得一点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我就仿佛看到了郑书记凝重的目光。郑书记来去坦荡,朴素清白,克己奉公,心系万民,他的思想雨露泽被后世。

        在郑书记逝世10周年的日子里,谨以小文寄托我对恩师的敬仰和缅怀。

        (作者为中国保险报社社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