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杜克海”之惑折射求学理念之争

    作者:韩 寒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04版)

        不久前,某报刊发了一封江西农业大学学生杜克海的来信——《为什么我的大学越上越迷茫》。信中这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流露了自己的困惑:他不愿意屈从于为了找工作而机械考证的风潮,又因为“坚持自己想要的东西”每天“看书、写字(练书法)、摄影”而感到惴惴不安,他“不知道哪个航向是正确的”。信刊发后,引起了不小的讨论。

        在大学里坚持自己想要的读书生活,本为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然而在各类“考证”风潮的对比之下竟显得有点格格不入,进而让学生自身都产生了不小的困惑,这也深刻折射出当下大学校园里功利主义的盛行。

        起源于西方伦理的“功利主义”以行为的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在工业革命兴起的百年内曾鼓舞过人们勇敢地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也令大学逐渐走出狭隘的“经院”式教学窠臼,向更为务实的现代大学观念过渡,鼓励学术、关注社会。这种价值导向无疑有其合理性,它让学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强调大学生的就业率、强调学术成果为社会发展服务,无可厚非。

        然而,若过度强调大学的“功利主义”功能、甚至让“功利主义”价值观呈压倒性态势,则会忽视大学应有的“教化”功能,让本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们忙于增添科研成果的数量、追求行政职务的晋升,而疏于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道德与人生观的引导,将本应最富于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年轻学子们,贬抑为单纯地追求功利理性的个人,让本该教会学生积极进行思考的大学,逐渐沦为进行职业教育的场所。如此,在浮躁心态遍布的大学校园内谁还能静下心来“仰望星空”、思考一个民族的未来?

        在杜克海的个案中,他的困惑来自于内心“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的信念之争,这不单是一个个体的挣扎,也是当下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的困惑:内心抗拒单纯从功利目的出发的盲目追求,然而又惧怕追求自由发展,追求不“务实”的东西,会在各类竞争中败下阵来。

        需知,“功利主义”只能培养“匠人”,“职称”不代表“大师”。大学需要坚持实用目的,更需要进行理想主义价值观念的教育。大学之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在于激发学生内心对于真理的追求,在于培养学生养成思考之习惯、健全之人格。这样的期望,写在了许多高校的校训里,例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更应该渗透在教书育人的年年岁岁、点点滴滴中。

        在笔者看来,“杜克海”之惑其实是一种朦胧的自觉,是在内心深处对当下为了各种功利目的而读书的抵制,是对于大学应当秉持精神与理念的追问。倘若,多一些老师和学生有这样的追问和自省,则匡正当前大学校园里的功利主义过重之风气也并非难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