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三点,姜鲁鸣又习惯性地醒了。
他悄悄爬起来摸进书房,打开电脑,继续写未完成的文章。
他怕惊醒妻子,因为她总会“呵斥”:“不要命了!有这么拼命的吗?”
她心疼他的身体——常年失眠,经常睡眠不足四小时,咳过血、住过院、犯过心脏病。
然而,他停不下来。一切都因对科研的痴迷所致。如何统筹国防和经济两大建设?如何用最小的经济成本富国强军?这些问号始终在他脑中盘桓着。
作为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的先行者之一,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姜鲁鸣已这样苦苦求索了27年。传统观念认为,国防和经济就像“剑与犁”,天然矛盾。姜鲁鸣却用潜心研究的结果证明——剑犁相配也能奏出和谐的交响曲。只有军民融合、共同发展,才能构筑确保国家经济安全“驰骋”的高速路和立交桥。
不做“书斋式的学问”
1985年,经济史硕士毕业的姜鲁鸣被分配到国防大学前身——解放军政治学院任教,正赶上学校迈出军地融合研究的第一步。
“军地融合”,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新概念。姜鲁鸣一头扎进资料堆里,越学习,越发现这项研究的重要性。
早年间,我国的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是相对封闭、互不相通的两大体系,国防投入与经济建设投入在资源上互相竞争,国防建设的成本高,效果差。而国际上早已出现了两大体系的融合模式——国防领域与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双向扩散、交流,共生共长,国防建设成本降低了,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美国、日本、英国高速公路网遍布全国,其中有许多路段都专门修建了应急飞机场;韩国的一些大型运输船设计为军民两用型……
那么,中国呢?他专程去军工企业实地考察,见闻令人忧心——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老化、厂房破旧,有的甚至还在使用北洋时期的老机器。
国家的大笔国防投入为什么没充分发挥效用?就是因为国防建设游离于国民经济之外,两大系统各搞各的。要化解这个难题,就必须构架“犁”与“剑”的立交桥,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更加发奋研究。用心血凝成的理论成果次第问世——
他用史学视角研究国防经济,撰写了《中国国防经济历史形态》、《中国国防经济史》等专著,促成了中国国防经济史学的产生;
上世纪90年代,他率先把西方相关学说引入研究,带领团队翻译了介绍当代西方国防经济学的《国防经济学手册》、《国防经济学》,在学界引发了一场“中国国防经济学转型”问题的大讨论;
针对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他先后写下数十份研究咨询报告,引起高度关注,一些建议进入了相关决策……
“姜教授的研究始终是和时代共振的,总是先一步引领着研究方向。”同事们感慨。
这和姜鲁鸣对自己的要求有关——“我不想只做书斋式的学问。国防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探寻满足国防安全需求的科学答案,要把研究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令他振奋的是,党和国家对军民融合越来越重视,相关内容先后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重要文献。
2009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主题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研究”。姜鲁鸣是两位主讲人之一。
“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
在一年内拿下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创办《中国国防经济》杂志;筹办10届全国国防经济学学术年会;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获十几项奖励……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成立11年来硕果累累,首任中心主任姜鲁鸣倾注了全部心血。
十年最好的光阴,被中心繁杂的行政事务充斥着。然而,他从未放弃科研。
一切都是用超负荷的劳累换来的。白天忙中心工作、教学,晚上便通宵达旦写作。失眠症就是在这个时期落下的。身体越来越弱,他却不觉得。
2007年9月的一天,他又早早来到了办公室。两位同事和他打招呼,听到的回应却很微弱。抬眼一看,吓了一跳:他面色苍白,额上挂着汗珠,浑身软塌塌的,扶着桌子,似乎马上就要瘫软下去。
送医院!他们火速叫来救护车,把姜鲁鸣送到了309医院。一检查,体力透支,心脏病发。医生勒令他卧床休息,可到了第四天,他就出现在同事们面前:我可躺够了。落下了多少事?快来快来,抓紧处理!
任何零碎的时间,他都能用来学习。他年轻时“闭关读书”的故事已传为佳话:那时的他是甘肃临夏驻军的一名电影放映员,一到星期天,战士们互相串门、热闹嘈杂。他苦于无法安心读书,便带上几本书,揣着两个凉干粮、一瓶水,求战友把自己反锁在一间小仓库里,开始了精神世界的漫游。
这样苦熬下来,57岁的姜鲁鸣已是头发花白,几年未见的老朋友和他面对面走过,竟然不敢相认,事后惊呼:“你怎么老得这么厉害!”
常有人为他鸣不平——军队待遇一般,你疯似的干,能落下啥?也有地方著名高校高薪挖他,他都拒绝了:“做些对国家有帮助的研究,是我的基本价值追求。”
“人生只为一件大事来。”陶行之的话,是他最好的写照。
“会瞪眼睛的好老师”
国防大学的讲台,并不好站。
“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军队高级干部,每人都是一本有内涵的‘书’,要让他们听得进去,教师必须是更厚的‘经书’。”中心副主任罗永光说。
姜鲁鸣的“厚度”显然足够。从教28年,他几乎在国防大学各主要班次都讲过课,在很多重要班次担任教学组长,近几年先后6次获优质大课奖,还出色地完成了为中央军委军事学习讲座授课的任务。
这样一位名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出了名的严格。
对此,曾师从姜鲁鸣的罗永光深有体会。
有一次,作为学校中青年骨干的罗永光拿着一篇论文请姜鲁鸣指导。姜鲁鸣问:你自己打多少分?
“这……七八十分吧。”
论文被退了回来:“仔细打磨!自己觉得有底气打90分了,再拿出来。”
“他从不让我们为杂事分心,只要求我们专心学习。在他面前,我特别怕自己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因为他就像出师表里写的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你不忍辜负。”他的博士生徐朋由衷地说。
已近知天命之年的姜鲁鸣,更加殷切地守望着中国国防经济的发展。
他欣慰地看到,在国家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大政方针引领下,我国国防经济研究迎来了繁荣发展的春天。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关注军民融合,越来越多的国防经济学研究成果被运用于实践,军民融合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的工作生涯就像抛物线,再过几年就会落回原点了。但只要大脑还能转一天,我就要为富国强军梦再奋斗一天。”姜鲁鸣说,做一个报国忧天下的人,为了祖国发展而燃尽生命,这是军人的使命,也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本分。(本报记者 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刘晋豫 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