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科技前沿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08版)

        美科学家发现“贪吃”基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乔治敦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了“贪吃”基因。他们长期关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肥胖的关系。这种基因在老鼠和人身上都存在。研究人员发现,不同老鼠的Bdnf基因有“长”有“短”。基因“长”的老鼠能成功通过神经系统向下丘脑发出“饱了”的信息。而基因“短”的老鼠虽也能发出“饱了”的信息,却无法被神经细胞的树突“截获”传送至下丘脑。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干预,让老鼠的Bdnf基因发生突变,阻断下丘脑收到“饱了”的信号,结果其饭量超过普通老鼠的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下一步要寻找修正“短”基因的方法,看修补基因后能否抑制胃口。如果有效,他们会研制一种模仿Bdnf基因的药物,以应对肥胖症。

        日本发现花粉过敏“导火线”

        日本兵库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由鼻黏膜释放的免疫调节物质——白细胞介素-33是花粉过敏的“导火线”。研究人员发现,花粉过敏者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的浓度很高。在它的作用下,组织胺大量增加,引起喷嚏、鼻涕和鼻塞等过敏症状。

        根据这一发现,研究人员培育了体内不能产生白细胞介素-33的实验鼠,与普通实验鼠相比,在同样感染花粉后,前者打喷嚏的次数少了2/3,过敏症状明显减轻。不过,其仍受花粉感染产生过敏反应。因此,研究人员认为,除白细胞介素-33外,应该还有其他物质与花粉过敏有关。兵库医科大学的善本知广教授认为,虽然靠遏制白细胞介素-33不能完全防止花粉过敏,但它是引起花粉过敏的主要物质。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开发应对花粉过敏的药物。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方祥生编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