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人生三昧

    对视的目光

    ——追念崔瑞芳老师

    作者:彭世团 (北京)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16版)

        触动我心魂的,是他们对视的目光,充满了怜爱、会意、信任与关怀,时而还有一份调皮、一份撒娇、一份故意的娇嗔,全都衬在一张甜美的笑脸上。

        我第一次捕捉到王蒙与夫人崔瑞芳这样对视的目光,是在杭州黄龙饭店的小花园中。两个水塘,满池的锦鲤;几株松树、桂花、一些花草,桂花树间有石头做的桌子与石鼓凳子。院子里充满了阳光,弥漫着花香。他们就隔着桌子坐着。突然两人回过头来相互对视,那种对视的目光,我以前只在电影里看见,那是热恋青年的目光,而此刻却是一对老夫妻眼里放出的光芒。那时他们的婚姻已经走过近50年的时光,对,那绝对是燃烧的目光,还带着只有他们那个年龄才有的慈祥。

        1951年的夏天,还不到18岁的王蒙在中共北京市三区区委,将热切的目光投向那个已经19岁、“借调”到区委参加“三反五反”的崔瑞芳,他等待着她的回望。他一直等了5年,他等到了,那或许是在太原侯家巷的湖边,或许在晋祠,或许就在太原火车站!从此,这深情的对视,便一直给他们以终结一切困难的力量。

        1958年的秋风很紧,被打成右派的王蒙到门头沟的后桑峪村去劳动,改造思想。身怀六甲的瑞芳坐着火车,将王蒙送到了门头沟的雁翅火车站,那段铁轨可以见证那个不平凡的周末旅行。在铿锵的铁轨撞击声中,相信乐观的王蒙一定是在用最美好的语言讲述沿途的大好风光,和他所在的桑峪村生活的安详。瑞芳在侧耳聆听,会心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王蒙的嘴上,紧张与笑混合在她的脸上。

        1963年12月的西行列车上,当孩子们枕着他们睡去,他们的对视里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他们讲述着对遥远边疆生活的种种设想。1965年,王蒙用最美好的文字描述伊犁,那是西北的江南,让瑞芳带着孩子离开乌鲁木齐到那里去安家,去那里享受葡萄架下的浪漫。到达伊犁之后,王蒙将瑞芳带到了他描述的共产主义大街上,他曾经跟她说那里是自由幸福的天堂。在街尾,他们直视着对方,脸上是会心的笑颜。到小餐馆里去,“来一份烹大虾”,她说。那是绝对的浪漫与充盈的想象。

        他们一家一起笑对伊犁春天长出麦苗的屋墙,一起听农村水渠哗哗的水响,一起帮老乡家盖屋上梁。在人民医院里,他们迎来了小女儿,相视而笑,给她起个名字叫“伊欢”。生活很苦,但伊犁的人民对他们非常友善,在那个乱世,他们的生活还算安详,他们在艰苦后面发现了生活的欣欢。

        乌鲁木齐的影剧院,寒夜里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不会忘记北京莫斯科餐厅的浪漫,只要条件允许,他们就为自己寻找一块只属于他们俩人的地方,可能是剧院,可能是餐馆,可能就在公园深处的小路上。演出,电影,他们牵手观看。那两只相牵的手,从北京牵到了新疆,又从新疆牵回了北京,再到深圳,再到香港,再到美国,再到伊朗,再到世界各个地方。在繁闹里,他们寻找影院里的黑暗,看到快乐处,相视一笑,看到伤心处,让泪水泛滥。

        1976年6月他们回到了北京,住进了喧闹的9平方米的住房,后来是高知楼,后来是46号小院、雕窝的乡间平房、郊区的别墅大房。当王蒙在那间小屋里伏案,瑞芳就在身后紧忙着儿女的学业,家庭的杂项。偶尔站在身后看一看,王蒙抬头,对视之中,一种歉意,一种欣赏。她是他的第一读者,她有权利挑剔,有权利评鉴。王蒙在外面滔滔演讲,在那之前呢,她已经听过并给与了指点。46号小院的石榴花开了,石榴红了,他们一起品赏。在那石榴树下读读书,打打乒乓球,他们从不让烦恼占领自己的心房。院子里来了五湖四海的朋友,一起品茗,一起阔论高谈。乡下的平房里来了松鼠,他们一起用诗来歌唱,歌唱松鼠冬天的收藏。看,核桃熟了,红果红了,王蒙抡起了大杆,瑞芳泡好了茶水,在一旁观看,眼里带着几分欣赏,“小心别扭了腰,把自己的胳膊弄伤!”别墅有很大的落地窗,春天里他们就坐在大厅的沙发里,看着窗外盛开的杏花与牡丹。周围是花圃与绿地,那是王蒙的农场,他把收获的第一个果实用衣襟擦过了,献给了他的瑞芳。她没有吃,放在了某个地方。别墅门前的湖水在夏天里总飘着荷香,他们就在湖边走着,一前,一后,无需很多的语言,只有偶尔的提醒:“王蒙,你慢点,前面有个坎”,“王蒙,你慢点,前面汽车来了好几辆!”在瑞芳的眼里,王蒙不会过马路,不会上台坎。在王蒙的眼里,瑞芳的提醒是最美的风光。

        在这岁月的年轮里,王蒙的瑞芳与瑞芳的王蒙就老了,他们的眼睛已经变得有点混浊,但他们的心却从来不显沧桑,他们对视的目光还始终像60年前那样清亮。那是2005年的春天,南京的雨湿了大地与草场。他们走在百佳湖的边上,他们爬上了那条用原木做的长长的荡桥,坐上了高高的翘翘板,笑声像孩子一样爽朗。2011年的秋天,重病的瑞芳与王蒙到了南京的紫霞湖畔,王蒙坐到了秋千上,站在身后的瑞芳将他轻轻荡起,王蒙回头朝着瑞芳一笑,然后闭上了眼睛:他想到了哪儿?想到了他们曾经到过的五岳三山?还是想到了他们到过的四大洲三大洋?我想到的是2008年6月那次雨中登泰山。那天傍晚,在泰山后山的王蒙与瑞芳迎来了雷雨冰雹,他们一起撑着一把小阳伞,相互搀扶,一步一步走向泰山极顶。当瑞芳走不动的时候,王蒙跑到前面,双手给瑞芳鼓劲,眼睛注视着她流着雨水的脸庞,瑞芳微笑着:“关键时刻方显我的刚强!”当天色暗淡,雨停冰消,他们站在了泰山之巅,俯看着齐鲁大地。他们的一生就是这样,一起经历风雨,一起战胜困难。一切的力量,都在那凝视透露出来的相互信任与爱的承诺中,那也是爱情给他们的奖赏。

        (作者为王蒙秘书)

        王蒙感谢信

        我的亲爱的妻子崔瑞芳逝去已经两个多星期,在这段时间里,许多单位,领导和海内外友人通过短信、邮件、唁电、电话、信函、诗文、悼词、挽联,到家里祭奠等不同的方式对她的离去表示哀悼、怀念,对我及家人表示慰问。特别是还有一些朋友专程从海外和外地前来,更加令人感动。

        3月29日,我们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她的遗体告别仪式,很多单位和个人送来了花圈,很多人亲临告别,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将永远铭记大家的友谊,非常感谢你们。

        在她生病期间,在就医、疗养等方面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情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