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星期五

    发扬“走转改”精神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发言摘要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06版)

        着眼长远 立足常态 形成长效

        人民日报社社长  张研农

        遵照中宣部部署和要求,新闻界从去年8月份启动“走转改”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方广泛好评。人民日报社同各新闻单位一样,精心组织,全力以赴。从我们这几个月的情况看,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行动自觉,广泛参与。编委成员带头,部门主任带动,编辑记者踊跃参加。目前每位编委成员“走基层”采访平均3次以上,撰写稿件平均5篇以上。全社先后有600多名编辑记者直接参与了“走转改”活动。截至目前,人民日报“走转改”栏目已刊发报道900多篇,头条近30篇。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和社属报刊也结合各自特点和实际,积极开展“走转改”活动。

        二是下决心转,下工夫改。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深入改革建设前沿,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挖掘现实题材,采写现场新闻,越来越成为编辑记者的自觉追求。

        三是立足常态,形成长效。不仅在“走转改”上初步形成了制度,而且注重把“走转改”精神贯彻到各项报道中。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热点引导、舆论监督;无论是要闻版、新闻版,还是周刊、专版;无论是动态新闻、深度报道,还是评论理论、文艺作品;无论是作品的语言风格,还是观点的表达方式,“群众”意识更强了,“基层”元素更多了。

        深入“走转改”过程中,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这项活动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走转改”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新实践,是对新闻工作优良作风的继承和弘扬,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展现和培育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舞台和课堂,是完成各项宣传任务和改革创新新闻工作的桥和船。“走转改”活动不是战术设计,而是战略举措;不是短期之策,而是长远之计;不是偶然之举,而是必由之路。“走转改”活动对推进新闻宣传的改革创新,对加强新闻队伍的建设,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基础性、决定性意义。

        人民日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着眼人民日报的这个性质和作用,大家对“走转改”活动,进一步收获了这样几个认识:

        第一,“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把握时代脉搏,坚持正确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大跨越的战略机遇期。通过“走转改”,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加深刻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主流、体察基本国情和真实民意,新闻工作才能实现高举旗帜、服务大局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坚持正确导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第二,“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落实“三贴近”,提高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举措。

        “走转改”是落实“三贴近”的突破口。走出去、沉下去、融进去,我们才能在深入实际、深入生活中反映实际、反映生活,在了解群众、报道群众中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我们的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加强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走转改”活动能够使我们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能够提高在一线采访,尤其是在艰苦环境采访的能力,提高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的能力,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中提高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能力。

        第四,“走转改”活动是新闻工作担当责任使命、服务人民群众的必由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走转改”,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新闻工作才能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关注群众诉求,增进社会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加深认同,促进和谐。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十八大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新闻舆论工作使命光荣,任务也相当艰巨。在这种情况下,深入开展“走转改”更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设想主要是:

       1.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与日常报道相结合。用“走转改”的办法做好日常报道,把“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体现到所有的版面和栏目中。

        2.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走转改”开展以来,我们的不少报道直面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在社会上反响强烈,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新闻工作说到底是为人民服务的,心系人民、服务人民,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应当成为我们永远不变的坚守。

        3.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与锻炼队伍相结合。继续发扬“走转改”精神,进一步增强对国情民情的了解,进一步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心诚意拜人民为师,向实践学习,更加自觉地在实践中锻炼业务能力,磨练意志品质,锤炼职业精神,不断检视自己,提升自己。

        4.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与完善制度相结合。我们要认真总结“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的成功经验,健全长效机制,鼓励更多编辑记者到基层去、到一线去。编委成员和部门负责人要继续定期深入基层蹲点调研、撰写稿件。要对“走转改”的报道更加“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拿出重要版面和重要位置,刊登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同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让广大编辑记者乐于到基层,勤于到一线。

        以上是人民日报社“走转改”的基本情况和下步打算。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按照这次会议精神,把“走转改”活动持久深入、更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推动新闻舆论工作不断上水平、出亮点,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让“人民至上”成为新闻工作者永恒的价值理念

        新华社社长  李从军

        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大部署。中央对开展“走转改”活动高度重视,新华社按照中央要求,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广泛动员、扎实推进,取得良好成效。全社采编人员积极主动投身活动中,党性修养得到极大锤炼,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与人民群众感情得到极大升华,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个人素质得到有效锻炼,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升;作风文风得到明显转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可读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推出了一批报道精品,受到中央领导同志肯定和媒体用户及人民群众好评,产生了积极社会影响。

        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不渝坚持一条原则,那就是: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让基层意识、群众观点融入血液。

        一、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神圣职责的根本要求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耳目,新华社始终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历史重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自觉地通过新闻报道工作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在“走转改”活动中,新华社编辑记者走到基层一线,亲身感受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基层群众对党的重大惠民举措的真心拥护,加深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充分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心灵受到洗礼、党性得到锤炼。我们要坚持政治家办社和党性原则,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大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找准坐标、把握基调、掌握尺度,着眼大局抓新变化、着眼发展抓新矛盾、着眼趋势抓新思想,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反映我国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今年将召开党的十八大,我们要充分发挥新华社全媒体机构优势,集中精力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二、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践行党的宗旨、服务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更应成为践行党的宗旨的模范与表率。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首要的是树立“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在“走转改”活动中,新华社编辑记者深入矿井工地、高原哨所、城镇村庄等,切身体验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倾听普通百姓的意见心声,自觉将“人民至上”理念贯穿到新闻报道中,把笔触、镜头、版面对准人民群众,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新闻报道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要更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更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把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融入到新闻报道之中。

        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打造精品力作、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作品的力量源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人民群众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只有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我们创作的激情和活力,才能持续推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一代代新华人始终秉持“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把打造精品作为永恒的追求,在与群众和实践的结合中,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走转改”活动中推出一批精品力作,产生强烈反响,受到广泛好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融入新闻报道全过程,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使我们的笔下有流淌不尽的“活水”,不断推出人民喜闻乐见、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精品佳作。

        四、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

        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无论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涌现出来的杰出新闻工作者无一不是坚守“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典范、扎根人民群众的楷模。新形势下,我们更要以老一辈优秀新闻工作者和身边的模范人物为榜样,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自觉主动地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感悟生活真谛、锤炼品质作风、增长才干本领,将此作为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一课、贯穿终生的一课。要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要进一步增强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视导向为灵魂、视真实为生命,恪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声誉。

        深化“走转改”  推动常态化

        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  李  伟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广播电视工作者积极响应号召,走进基层、走进群众,采制播出了一大批饱含实践热度、生活温度和情感深度的优秀报道,推动了许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的解决。荧屏声频新风扑面,人民群众反响热烈。“走转改”的成果不仅反映在生动的报道、鲜活的新闻中,不仅体现在新闻队伍的作风转变和素质提高上,还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启迪和思考。

        一、在实践中理解喉舌性质,到群众中领会党的宗旨,“走转改”增强了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的自觉性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性原则,贯彻党的宗旨,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反映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是主流媒体的根本所在、方向所在。

        从这次“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新闻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艰难温馨的回家路,还是心酸喜悦的讨薪记,都充分体现了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在“走转改”实践中,新闻工作者真切地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所难所急正是党和政府所思所虑,党和政府的所举所干正是人民群众所望所盼;看到了中央政策在基层落实取得的惠民实效,看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不懈努力。正如一位记者所说,在基层,才真切感受到,“中南海大院”与“农家小院”距离这样近,“党心”和“民意”贴得这么紧。

        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走转改”应当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修课、常设课。

        二、深入到基层实际,才能深刻理解基本国情,“走转改”增强了新闻工作者服务大局的坚定性

        现在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体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历史选择,是最大的大局。服务这个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所在、使命所在。

        “走转改”的记者们在实践中发出了这样的感言:在基层,才能发现一个复杂而深刻的中国,才能看到一个矛盾叠加而又奋然前行的中国。在“走转改”的报道中,不仅正视矛盾,反映了“怎么难”,而且释疑解惑,引导了“怎么看”,更在积极行动,促进了“怎么办”,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提升了社会各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也增强了新闻工作者的大局观。

        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了解民情,才能更深地理解国情;只有走进大天地,才能更好地树立大局观。

        三、转出好作风,才能涌现出好作品,“走转改”增强了新闻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和社会主义新闻规律的把握

        毛泽东同志指出,摸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报纸的来源就无穷了。这已经成为“走转改”记者们出自内心的共同感受。当一篇篇来自“走转改”活动的新闻见诸报端、现诸荧屏、闻诸广播时,读者受众发出了“忽如一夜春风来”的赞叹:新闻原来可以这么好看,新闻看了竟然还想再看。记者编辑也发出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叹:新闻原本就应当这么好看,新闻还可以做得更加好看。

        赢得这样赞扬,支撑这种自信的,不是源自于生花妙笔、华彩词章,而是源自于群众,源自于实践,源自于基层。由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出好作品,功夫在诗外。上好基层课,才能练就基本功。转出好作风,才能涌现好作品。

        四、用心走、用情转、用功改,抓常态、抓长远、抓长效,不断深化“走转改”工作

        实践证明,“走转改”是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弘扬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三贴近”,推进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升华思想认识、提高业务素质、培养扎实作风、锤炼优良文风的有效途径。“走转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不能仅当成一个阶段性任务。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扬“走转改”精神,使“走转改”在广播电视战线常态化、长久化、长效化。

       一是总结经验,推广典型。要认真总结“走转改”活动的经验,发现和表彰一批在“走转改”活动中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编辑记者主持人,在全系统内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走转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活动。

        二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要把“走转改”活动从新闻采编人员向播出机构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拓展,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走转改”,定时间、带任务、下基层、解难题。

        三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要建立“走转改”联系点制度,把定期蹲点和经常性沟通结合起来。建立播出资源保障制度,确保“走转改”的优秀作品在黄金时段、重点节目、头条位置得到充分展示。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将“走转改”的成果成效与考评考绩、评奖评优挂钩。建立交流研讨制度,运用简报、座谈等各种形式,为“走转改”业务研讨提供平台。建立两级督查制度,总局和各省局要对所属播出机构、管理部门的“走转改”情况定期督查。

        “走转改”是广播电视战线的一项长期任务,我们将认真学习本次会议的精神,积极借鉴新闻战线各部门各单位的成功经验,将这次会议精神及时传达到广播电视全系统,认真抓好落实,推动广播电视战线“走转改”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用更好更多的广播电视作品,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探索规律性认识深化“走转改”报道

        中央电视台台长  胡占凡

        “走转改”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并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果。下面,结合中央电视台开展“走转改”活动的初步实践,我汇报三个方面的认识和体会:一、“走转改”是什么?二、“走转改”改变了什么?三、中央电视台“走转改”如何拓展和深化?

        一、对“走转改”的基本认识

        也就是要回答“走转改”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走转改”活动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从中国新闻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从舆论引导和新闻队伍建设的高度出发而大力推动的一项大规模的实践活动,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走转改”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自觉坚持。是认识第一,还是实践第一?好新闻是来自群众的生动实践,还是来自办公室里的苦思冥想?是人民群众高明,还是我们高明?在这个时代还要不要向群众学习?这些事关根本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其实质是新闻宣传工作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走转改”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闻宣传领域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有力回答,是一次正本清源的实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立场、方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新闻观。

        第二,“走转改”是对新闻规律的把握和深化。“走转改”广受赞誉,就在于它符合新闻规律,契合了受众的心理和接受习惯。央视在“走转改”报道中采用原生态反映、纪实化风格、平民化视角、连续性跟踪等,报道受到观众肯定,充分说明“走转改”体现了新闻规律的真谛。

        第三,“走转改”是对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坚定发扬。“走转改”活动以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宏大的实践气魄推动广大编辑、记者、理论工作者、作家、艺术家到基层去,到群众当中去,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解决淡忘传统问题,这正是对光荣传统的坚持和发扬。

        第四,“走转改”是克服浮躁、抵制低俗的有效方法。“走转改”是从思想感情上、作风上、地理距离和人际关系上使媒体回到群众之中,是从根本上解决低俗、浮躁问题的一剂良方。

        二、对“走转改”活动的历史贡献和重大突破的认识

        应当说,“走转改”活动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对所有媒体乃至整个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从思想、理念、价值观、工作作风、传播方式、传播效果等方面带来非常大的改变。

        1.“走转改”创新了新闻宣传的形态。在“走转改”活动中,很多媒体大胆创新报道方式,实现了新闻宣传形态和新闻文化前所未有的创新。比如,在央视“走基层”报道中,第一次将小人物的故事放在新闻联播头条突出处理;第一次在新闻联播中把走基层报道的时长保持在几分钟以上;第一次以“走转改”的方式做舆论监督报道等。

        2.“走转改”增强了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走转改”,中央电视台的很多报道多了故事化表达、纪实性表达、悬念式表达、细节式表达,大大提升了观众的收视兴趣,影响力显著扩大。

        3.“走转改”创新了典型宣传的手法。用“走转改”的方式做典型报道非常符合观众的接受心理和接受习惯。中央电视台的体会是,一是典型要选准;二是注重故事化表达,进行流程式跟踪;三是善用细节和闲笔;四是善于用新角度、新方式表现老典型,比如“重访郭明义”系列。

        4.“走转改”丰富了舆论监督的手段。在“走转改”中,从最具体的人和事着手来进行舆论监督,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中央电视台有意识地触及了就医、上学、就业等热点、难点问题。比如《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儿童医院蹲点日记》、《招工局长陈家顺》等报道。这为我们如何改进提高舆论监督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式。

        5.“走转改”加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队伍建设。在“走转改”中,编辑记者不光转变了作风,更转变了观念,端正了“我是谁”的基本定位。央视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的“走转改”作品,无一不是记者思想感情受到震荡,长时间跟踪、反复多次采访才成功的。可见,“走转改”是最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形式。

        三、如何进一步深化“走转改”活动

        我们的思考是:

       1.报道内容上,由关注个人命运进一步扩展到关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大局。用“走转改”的方式来体现经济发展、结构转型、社会和谐等重大课题,力争做到小人物、小场面要反映大社会、大主题。

        2.报道领域上,从个体的报道拓展到群体的报道。深化“走转改”,需要进一步拓宽思路,扩大覆盖面,全景式、全方位地展现基层某一领域、某一群体的整体面貌。

        3.在报道时效上,要更注重新闻性。在新闻事实的选择上要注重选取正在发生、就在百姓身边的新鲜话题。

        4.表现方式上,要进一步丰富手段,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提供生动活泼的新闻报道。比如,在表达上有始有终,将道理与观点融入故事讲述,善于捕捉细节,创新编排等。

        5.机制建设上,由单纯重视报道扩展到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比如,建立名记者、名播音员带头走基层机制,媒体联动机制等。

        不断开拓“走转改”活动新境界

        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艾文礼

        目前正在全国各地蓬勃而有序地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最为动人的壮美画卷。这已经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一个开创性、标志性工作品牌,随着活动的日益深入,其所蕴含的真理光辉和战略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和彰显。下面我从实践体会和下一步的思考两个方面作一简要汇报。

        一、实践和体会

        河北省把开展“走转改”活动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坚持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不断深化拓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坚持人民至上,不断强化“走转改”理念精神。自去年8月活动开展以来,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我省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构、制定活动方案、开展特色活动,全面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省委对活动开展高度重视,省委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强调突出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谋划了一系列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活动,形成了较清晰的工作思路,为活动的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是确定坐标定位,积极探寻“走转改”方法路径。活动中,我们通过“走转改”的方式开展主题宣传、强化舆论引导。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研讨会,利用媒体、内刊、网络等宣传长期扎根基层“抓活鱼”、立足一线出精品的先进典型。办好专栏专题,持续推出一大批来自基层和反映群众实情的鲜活报道。坚持一周一督导、一周一汇总制度,及时掌握活动进展情况。

        三是打造特色亮点,大力创新“走转改”平台载体。坚持在创新方式方法上下工夫,积极为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搭建针对性、参与性、互动性强的特色载体和多元平台。组织开展了老区行、沿海行、“燕赵气象新——新春走基层元宵节特别报道”等集中采访活动。为配合省委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开展,组织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分期分批深入到省委确定的5000个重点帮扶村中去开展“走转改”,进行采访报道、蹲点调研、服务帮扶群众。举办了全省新闻媒体“走转改”现场短新闻写作大赛,组织省市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与基层群众代表深入到农村一线,展开同题采访写作竞赛。依托河北新闻网推出“走转改”优秀作品大家评活动,群众点击率达20余万人次,3万余名群众参与了对作品的网络投票点评,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四是健全制度机制,深入推动“走转改”行为养成。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巩固,及时将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好点子用制度的形式固化下来。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蹲点调研、建立联系点、激励考核以及阅评、讲评、考评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制定活动手册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行为规范》,完善了纪律要求和工作规范。 

        二、关于下一步的思考

        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落实“三贴近”原则、增强宣传报道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举措,也是改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突破口。从我省工作实践看,下一步应在“七个深化”上下工夫。

        一是在思路理念上深化。“走转改”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转化升华的过程,深化“走转改”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民至上理念。通过思路理念的深化,努力在“走转改”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上有新的提高,在自觉贯彻群众路线上有新的成效,在服务群众能力上有新的提升。

        二是在围绕主题上深化。引导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深入到基层一线,根据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选择工作的重点和角度。通过“走转改”真正把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有力舆论保证。

        三是在把握规律上深化。进一步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更加准确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使工作更加贴近实际、厚重扎实。全面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不断深化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是在夯实基础上深化。在参与主体上做到全员参与,在深入基层上做到广泛覆盖,是“走转改”活动的实践基础。拓展走基层的视野和范围,注意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既走农村,也走城市;既走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也走发达地区。

        五是在注重结合上深化。要把“走转改”方式方法运用到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各项工作上来。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密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结合,与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在深入基层、融入群众的过程中展现良好素质,展示良好形象。

        六是在健全机制上深化。进一步建立健全“走转改”各项制度机制,并把活动成果应用扩大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健全基层联系点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在职称评定、职务晋级等各个方面向积极走基层、驻基层的同志倾斜,在版面时段、活动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

        七是在扩大成果上深化。把精心办好“走转改”专题专栏作为重要抓手,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不断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推动“走转改”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弘扬“走转改”精神推动活动常态化

        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袁荣祥

        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夯实执政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必然要求我们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新形势下,群众对信息服务和文化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大力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使“走转改”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追求,不断提升新闻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融入全局工作中找准“走转改”常态化的方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职责,也是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重要立足点。偏离了这一立足点,“走转改”活动就失去了坐标,更谈不上常态化。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关键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委政府全局工作的重点,把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到“走转改”的各个环节中,在与大局同频共振中找准新闻工作的着力点,彰显“走转改”的强大生命力。联系当前工作大局,必须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宣传贯彻十八大作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开展“科学发展、辉煌成就”宣传教育;把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作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组织“跨越发展海西行”大型采访报道,结合福建省委正在开展的“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主题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每年下基层驻点5—7天,今年将安排5000名新闻工作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弘扬雷锋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典型事迹和模范人物,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 

        二、进一步把握规律、增强实效,在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中突出“走转改”常态化的重点

        衡量“走转改”成效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对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多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走转改”活动,进一步深化我们对新闻工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深刻认识到新闻宣传必须接地气、长灵气,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这个意义上讲,必须把“走转改”活动与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推动新闻宣传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因此,重要的是解决好“走转改”活动与日常新闻宣传“两张皮”的问题,把“走转改”的要求贯穿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坚持把“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办报办台定位中,准确把握受众的不同需求;坚持把“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日常新闻宣传中,办更多基层欢迎、群众喜爱的频道、频率、版面和栏目;坚持把“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新闻创新中,推进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的创新,使我们的新闻报道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三、进一步锤炼作风、提高素质,在弘扬“走转改”精神中增强“走转改”常态化的动力

        任何活动,只有将其蕴含的精神内涵提炼上升为广泛认可的价值理念并大力弘扬践行,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推动“走转改”常态化,根本动力在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弘扬“走转改”精神,成为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使之具有引领新闻宣传工作的长久魅力;更加注重领导带头,规定各级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坚持每年不少于1个月开展蹲点调研,使领导干部成为活动的带动者、促进者;更加注重教育引导,概括提炼“走转改”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加大“走转改”精神的宣传阐释;更加注重实践养成,把“走转改”与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新闻队伍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推动不同领域“走转改”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四、进一步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中夯实“走转改”常态化的基础

        去年以来,“走转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与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实践证明,“走转改”活动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我们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越多,反映群众心声、愿望的报道越多,群众越满意越欢迎,就越能实现常态化。为此,必须不断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以高度的自觉服务人民群众,同时注意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积极有效的服务中夯实“走转改”的群众基础。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总结推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汀经验”,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同时,把“走转改”与做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客观反映群众诉求,特别注意把反映的重点放在当地党委政府应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上。

        五、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在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中强化“走转改”常态化的保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克服活动“一阵风”的有效方法。“走转改”常态化,要义在坚持,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上下功夫,使“走转改”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在下基层方面,健全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蹲点调研等制度,明确规定新进记者必须驻点锻炼2年、新闻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必须下基层1个月、具有高级职称新闻工作者必须下基层2个月。在考核激励方面,把“走转改”作为福建新闻奖和其他各类新闻奖项评选的重要条件,设立“走转改”专项新闻奖,研究制定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真正把“走转改”与干部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结合起来。

        弘扬优良传统 建立长效机制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  李  芸

        自去年8月启动“走转改”活动以来,解放日报坚持领导带头、典型带动,做到全面覆盖、全员参与,每个部门都建立了2至3个固定联系点,每位记者都有1个长期联系点,并通过价值引领、倡导调研、完善制度,将“走转改”推向深入。一大批接地气、显生气、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见诸报端。

        一、注重价值引领,让“走转改”成为编辑记者的自觉行动和职业追求

        推进“走转改”,我们注重价值引领,引导编辑记者深入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深刻领悟“走转改”的现实意义,促使大家从“要我走”变为“我要走”。

        (一)“走转改”是传承和发扬党报优良传统的有效途径。

        1942年,毛泽东同志为延安《解放日报》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这句话所蕴含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已成为解放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成为解放人的共同价值追求,并不断传承和发扬。

        为引导编辑记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组织大家参观延安解放日报旧址,学习优良传统;去年报庆,我们还邀请老报人与青年编辑记者面对面,在对话交流、思想碰撞中,激发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主动践行“走转改”。

      (二)“走转改”是党报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

        办好党报,队伍是关键。锻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能力全面的新闻队伍,是解放日报党委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走转改”便是一个重要抓手。

        培养发现力:发现新闻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习惯于跑会拿通稿、扒网找线索、采访靠材料,甚至坐等“喂料”,时间一长,新闻嗅觉变得迟钝,写出的报道枯燥乏味、缺乏生气。通过“走转改”,记者深入基层,直面当事人,掌握第一手材料,培养和增强了其发现新闻的能力。

        提升判断力:记者要善于从群众的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把握趋势,提升判断能力。我们鼓励记者蹲点采访,提倡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下基层。只有对国情市情民情有具体感知,判断才会科学和理性;只有对基层工作的复杂性有真切体会,判断才会全面客观。

        孕育成长力:报社鼓励年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基层采访实践中打磨和提升能力。过程中,我们强调以老带新,使报社好传统、好作风不断延续。

        二、聚焦转型发展,在“走转改”中进一步提升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

        去年8月以来,解放日报陆续推出了“在现场”、“青年记者走一线”、“上海企业在海外”、“新春走基层”、“生活深处”等特色栏目,刊发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深化推进“走转改”,我们将“走转改”的精神和要求贯彻到日常新闻采编的全过程。我们要求大家静下心来,深入基层,做调查研究。

        (一)聚焦难点,服务转型

        探索社会管理:作为特大型城市,上海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因此选择“社区融合”开展课题调研。

        求解医患纠纷:医患纠纷是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错综复杂,报道分寸很难拿捏,几乎是新闻报道的禁区。我们知难而不避难,以上海医改引入第三方机制调解医患纠纷为突破口,进行了长达四五个月的调研采访。

        关注经济转型:上海转型中的问题,有些往往全国还没有遇到,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运用,只有依靠创新来破解。解放日报经济部以张江国家创新示范区为调研对象,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蹲点采访,相关报道即将推出。

        (二)弘扬主流,引导舆论

        当前社会正处在改革深化和矛盾凸显的特殊发展阶段,党报要高举旗帜、弘扬主流、引导舆论。

        解放日报周末部策划推出的“走转改”专栏“生活深处”,把目光聚焦普通人,重点展现当今社会的主流道德力量。长篇通讯《那一口温暖的粥啊,催人泪下》,便是代表作品。

        去年9月,一组95岁老母亲给58岁瘫痪儿子喂粥的照片在微博广泛流传。照片中,老母亲手持汤匙,一口口地给瘫痪在床的儿子喂粥。循着这条线索,记者赶往老人所在的安徽亳州。一夜火车,再转摩托车,一路颠簸,最终找到了老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家。记者和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聊天中,记者的疑惑渐渐有了答案:家庭怎么变故;老人何以95岁仍坚持照顾儿子;为何一再拒绝巨额捐赠……记者带回了感人至深的报道。

        该报道受到中宣部阅评表扬,认为记者采自生活深处最真实的感动,记录的是正在生长的真善美,记录着社会道德力量积极向上的轨迹,给人以温暖、感动、震撼和激励。 

        三、完善各项机制,让“走转改”成为党报工作常态

        深化“走转改”,解放日报不断完善推进机制、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等,进一步激发记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走转改”成为记者的自觉行动,成为党报的工作常态。

        推进机制:明确“走转改”成为报社工作常态,报社领导除领衔重大课题调研外,还要督促分管部门推进重点选题的调研报道。每周采前会报选题,每天编前会抓落实。

        激励机制:优化稿酬制度,突出质量考评,加大对“走转改”作品的奖励力度,消除记者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蹲点调研;同时,在职称评定、新闻奖评选、推优评优等方面向长期深入基层的记者倾斜。

        评价机制:除利用内部业务平台评析“走转改”活动外,我们还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定期召开“走转改”专题评议会,请行风评议员、读者代表对“走转改”报道评议得失。

        随着“走转改”深入推进,解放日报形成了深入基层、潜心调研的良好氛围,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也锻炼了采编队伍。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党报肩负引领主流舆论、服务转型发展的重任,需要我们坚持深化“走转改”,增进对现实的了解,通达社情民意,不断提高新闻宣传和主流舆论的引导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确保“走转改”常态化

        辽宁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褚少研

        辽宁日报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作为改版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在顶层设计上下工夫,扎扎实实走基层,老老实实转作风,切切实实改文风,确保“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

        第一,领导带头:确定走基层的程式

        在“走转改”活动中,领导带头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形式主义。主要领导怎样走基层、走出了什么成效、老百姓如何评价,会给本单位的编辑记者树立一个标杆,形成一种风气,确定一套程式。

        从2011年8月起,辽宁日报负责办报的社委以上领导,先后25人次到基层调查研究、组织报道,每个人都建立固定联系点,经常性撰写发表有关“走转改”重要评论和新闻报道。除了采访写稿外,辽宁日报的领导还定期下去,组织协调各记者站深入基层采访,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送”下去,把老百姓的困难和心声“传”上来。

        通过半年多的“走转改”实践,我们认为,新闻单位领导带头走基层、经常走基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报领导带头下基层,对基层百姓而言,他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了报社的立场,更代表了党和政府的作风、形象和情怀。

        有利于推动问题的解决。报社领导走基层,不是去干锦上添花的事,不是去写歌功颂德的文章;大家都是带着问题下去的,发表文章也是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通过辽宁日报的报道,有的孩子们学习条件得到了改善,有的农民卖出了滞销积压的农产品,有的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

        强化了新闻编采的规范和共识。新闻编采有纸面上的制度规范,比如宣传纪律和职业道德,也有无形的遵从和约束,比如领导和同事的言传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影响更直接、更持久。通过领导带头走基层的方式,通过领导撰写发表的新闻作品,辽宁日报编辑部强化了这样一些共识:应该带着问题去采访,应该着眼于解决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应该写出叫得响、传得开、有影响的新闻作品。 

        第二,理念变革:明辨转作风的方向

        辽宁日报的改版创新初衷,与中央对“走转改”活动的要求高度一致。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在中共辽宁省委的领导指挥下,进行了一场深层次的新闻改革。

        辽宁日报新闻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全体编采人员转作风的过程。我们转作风的着力点,在于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发挥党报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的双重功能,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顶得住,高标准、高质量、创造性完成省委交给的各项新闻宣传任务,为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明辨了转作风的一些具体方向。

        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的第一原则,也是辽宁日报改版创新所遵从的基本原则和铁的纪律。无论怎么改版,党报“党委机关报”的性质不能改,党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不能改,党报“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责任不能改。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党报的生存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党报的影响力、吸引力、公信力正在逐步弱化。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党报就不能有力引导舆论,就会边缘化。

        辽宁日报为了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让没订党报的人买党报,多次进行改版创新,提高报纸阅读魅力。我们把“办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党报”作为办报宗旨,主推政经新闻、热点新闻、服务新闻、发现新闻、评论新闻、图像新闻等六大新闻体系,使报纸好看、有用。把普通百姓视为党报理所当然的读者对象,本身就是省级党报转作风的生动表现。

        党报的文风是个老问题,属久治不愈的顽症。究其根源,在于党报刊发的多为工作报道,文件语言多,空话套话多,居高临下,口气生硬,不讲技巧,老百姓望而生厌,更罔谈舆论引导了。辽宁日报改版之初,就提出要彻底转变党报的语境,用老百姓喜欢看、看得懂、记得住的语言写文章。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再次对文风进行改进,要求标题通俗有力,文章短小精悍,版面时尚清新。辽宁日报地方新闻版有个“今日声音”专栏,刊发各地党政主要领导的讲话摘要,这些讲话摒弃八股和官腔,很生动,很亲切,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制内的话风和文风。

        第三,制度跟进:尝到改文风的甜头

        “走转改”不是一阵风的事儿,不能一劳永逸、一走了之。切实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践中,是新闻工作者一生的功课。辽宁日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发挥指挥棒的作用,鼓励走基层,促进转作风,让编辑记者尝到改文风的甜头,从而确保“走转改”的常态化。

        在辽宁日报,走基层的记者受人尊重,走基层的稿件好发,走基层的作品容易得奖,早已成为共识。我们在重要版面开设各类固定栏目,为记者走基层提供窗口和平台,让来自基层的鲜活稿件在版面上唱主角。目前,辽宁日报的头版、二版、民生版、地方新闻版都有走基层专栏,比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车间社区发现问题的“蹲点调研”,反映老百姓真实心声的“听民声”,反映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新成果的“看变化”,报道生产生活第一线先进人物事迹的“走基层—人物篇”,等等。这些栏目,各有侧重,导向性很强,为记者走基层稿件提供了充足的载体。

        为鼓励记者深入基层采访,辽宁日报编辑部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走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走基层的稿件都给甲稿,稿酬比同等级稿件提高50%。另外,在年终评选优秀作品和名牌栏目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现在,辽宁日报编辑部不仅一线记者经常走基层,部主任也利用工作间隙到基层采访调研,走基层不再是“口号”或“活动”,而是再正常不过的自觉行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