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2日 星期四

    布帐傩:

    一群“30后”的坚守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12日   09 版)
    布帐傩表演在当地广受欢迎。 本报通讯员 李诗彪摄

        江西省德安县吴山镇杨柳村的四围都是山,幽静而安逸,金黄色的油菜花或远或近地点缀其间,平添了几分生气。

        当这里的一群老人摊开木偶面具,亮开嗓子用当地土语唱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帐傩戏时,整个村落一下子与悠远的历史对接,顿时显得生机勃发。

        1939年出生的桂训锦保存着一份手抄的傩戏剧本,记录着它的成长轨迹:公元968年上下,潘氏兄弟三人由京都汴梁开封府来到这里为官,获得当地百姓的爱戴。潘家的祖先、唐代护国法师潘太公被奉为神灵,建祠立庙。他们也给这里带来了当时在都城流行的歌舞杂剧花棚会,并与当地风俗、语言相融合,成就了独具特色的“潘公戏”,也即“布帐傩”。

        翻看这个手抄本,读到这一句唱词,“潘公戏”的味道就出来了:“关公生得烈,手拿大刀千斤铁,福主门前走一回,官司口舌尽消灭。”……专家说,“潘公戏”既有市井舞队的人扮傀儡表演,又有御前队伍参军引戏的遗风,对于认识宋金时期的演剧体制和探索早已失传了的宋代肉傀儡面貌,提供了生动的活态实证。

        至今,这门艺术形式在这方土地上已经存活了千年,但能否延续成了个大问题。桂训锦说,以前要从正月初一唱到十八,后来十五再后来十四就“收工”了,一步一步地“退守”。再看看身边的同道,都是“30后”:桂家仁,1930年;桂家礼,1934年;桂家勋,1936年;桂训桃,1938年……年轻一点的桂训文也已经58岁了,他是最好的吹笛手,但能吹的曲子不如父辈的一半。

        不过这群“30后”不言放弃。他们四处寻找徒弟,逮着空隙“传帮带”,他们甚至着手重新撰写剧本,融入现代气息。桂家勋就在旧剧本的祈福唱词之间添加了新的内容:“行车驾驶,安全第一……出外打工,处处欢迎,一年几万,满载而归……”哪知道,他的“创意”遭到了众人反对,觉得跑得太远了。

        德安县文广局局长柯宁安在一旁急了。他把这些老人视为“宝贝”,连忙出主意:让旧的更旧,让新的更新,即以前的剧本内容都尽量保留,不随便改动;而新的剧本完全可以是新的创造,老树发新枝。

        老人们应下了。桂家仁不识字,但心里亮堂着:政府会想办法的。

        “要展开普查,要录制视频资料,要建传习所,要定期举办培训班……”柯宁安向他们一一阐述自己的思路。他说,这是一名“60后”的责任。(本报记者 王国平)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