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一群大学生的孝行故事”系列报道引起热议。新时期,我们如何定义“孝”?
孝道 人格平等,老少互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季水河教授认为:“‘孝’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今天与过去有一致之处,体现在‘尊、爱、养’上。也有不同之处,新时代的‘孝’应建立在法律平等、人格平等、个性自由的基础之上。”
季水河指出:“古代的‘孝’是建立在长辈对后辈的人格支配上的。长辈把后辈当成私有财产。无论长辈是非对错都要无条件服从,是一种愚孝。古代父母可以任意处罚孩子,甚至可以买卖。过去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也得听父母的。现在个别老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是自己没有摆正心态,没有正确理解孝文化的含义,没有看到当代的时代背景。年轻人要尊老爱老养老,老人也要正确接受‘孝’。把自己和子女当作法律上、人格上平等地位的人。老人也应爱护后辈,理解后辈。”
湘潭大学商学院学生何雅静说:“很多独生子女在家里就是小皇帝,我总能听见同学和父母通电话时口气特别生硬。父母即使伤心也不肯指责子女,有时候甚至怕打扰子女工作或者学习而不敢打电话。我们要多给家里打电话,温柔地对待长辈。”
“孝顺父母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上一辈给下一辈做榜样。”湘潭大学化工学院张丽说,“同时,兄弟姊妹友爱也是孝的一种表现。高中老师给我们讲起一件事。住在老师隔壁的老人有两个儿子,可两个儿子都不愿意赡养老人,互相推诿责任,甚至骂老人‘老不死’。后来两兄弟自己结婚成家,有了儿子,结果也遭自己的儿子骂。上行下效。你不孝顺父母,孩子将来也可能不孝敬你。”
尽孝 物质满足,精神慰藉
中南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汪圣国认为:“孝,即对长辈物质上予以满足,使老有所依;精神上予以安慰,使老而不孤。现代社会,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或许一个电话比一套房子更有意义。”汪圣国是从伯父的去世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
2010年10月11日,汪圣国从学校回家奔丧。他伯父是在儿子婚礼前一天自尽的。伯父早年丧妻,一个人将独子拉扯大。或许儿子平常与父亲交流不够冷落了父亲。伯父留下了遗书:不论在多远的地方,都希望所有的侄儿侄女回家看他最后一眼,送他一程。邻居们议论说:他这是傻啊,现在房子弄得漂漂亮亮了,儿子也成家了,以后什么负担都没有只顾享福了。怎么会想不开?“他这些年总是说他一个人孤零零没意思。儿子又要给人当上门女婿去了。选在儿子结婚前一天走,大概是那时心里感触最强烈、最想不开。”经历了伯父的死,汪圣国觉得精神慰藉无比重要。此后他每隔几天就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他们,向他们汇报是否长胖等生活琐事。“精神的慰藉不可少!”汪圣国说。
湘潭大学教师唐晓玲的父母在湖南省永州市,她工作的地方与之相距遥远。她每年回去两次探望父母,平时每隔四天给父母打一次电话,问候他们的身体,陪他们聊天。
“耐心听父母唠叨,生活中的事情多向父母请教,有时知道也装不知,让他们感觉被尊重和被需要。”这是唐晓玲的“小把戏”。回到老家,唐晓玲会用心观察父母生活中缺少哪些物品,然后去商店买给他们。看到合适的衣服鞋子,就买了寄回去。掏钱给父母凿水井、买家电。“现在很多人称为了给父母一个好生活要在外忙碌,没有时间陪父母。其实只要有心,两者是可以兼顾的。让他们生活舒适,自己也安心。”唐晓玲说。
长沙一证券公司职员周静说:“新时代的孝除了赡养,还应考虑到父母的情感需要。”在周静9岁时,她父亲就过世了。母亲独自一人挣钱养家。“妈妈压力太大。丧夫之痛,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女,真不知道她怎么熬过来的。”周静说,从小便听说“少来夫妻老来伴”,一直希望妈妈再找个伴,“一是希望在情感上给妈妈慰藉,另外也希望他能帮一下妈妈,让她不再那么辛苦”。
7年后,当妈妈带了一个“叔叔”回家时,周静很高兴。周静的妹妹却反对妈妈再婚。周静劝妹妹:“咱妈一个人多不容易。难道你不希望有个人能照顾她,你不希望咱妈过得好一点?”最终周静和妹妹接受了那位叔叔。发现叔叔骑摩托车手冷腿冷,周静给叔叔买了皮护膝、皮手套。叔叔逢人便说:“我丫头很孝顺。”
“现代社会离婚率也高,很多单亲家庭的小孩都不愿父母再找另一半,这是自私的想法。”周静说儿女不会始终陪着父母,子女给予的情感慰藉与夫妻间是不一样的。“我觉得子女要多考虑父母的需求,理解父母的想法。”
行孝 不论形式,不拘对象
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传统孝道与中国农村养老研究》课题主持人、湖南科技学院教授潘剑锋说:“血缘之亲不是只表现为物质性,它更表现为精神性、情感性,表现在内心的敬爱上。无论物质供养、精神供养,关键在内心的敬养。心养才是真正的孝。”
因此,潘剑锋认为“孝”不能以形式而论:“以越来越多的人把老人送进敬老院为例,传统观念认为床头奉养,子孙绕膝才是行孝。但是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这样的孝很多人做不到,两口之家或三口之家除了上班的就是上学的,留老人独自在家反倒会有很多隐患。”
潘剑锋觉得把老人送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周全的敬老院并经常探望,也不失为养老的一种好的选择。“当然并不是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万事大吉了,要经常探望,了解老人在那里的生活状况,及时掌握老人需求并给予满足。”
在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南大学教授李建华看来,最大的不孝是不珍惜生命。“于父母、于家庭、于国家、于民族皆是如此。”李建华称“孝”在当今社会受到严重挑战,“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吸毒甚至自杀,对自己生命都不顾,还谈什么孝顺父母!”李建华谈到自杀问题时更是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是极不负责的!”
“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精英部分,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有学习知识、传承文化、影响社会的责任。”季水河表示,在传统道德受到冲击,新道德尚未建立的背景下,大学生更应承担起传承孝文化的责任。“时代呼唤孝,孝行协会就是时代呼唤的产物。”
潘剑锋认为湘潭大学孝行协会志愿者去敬老院、乡村关爱老人的行为,“是当代大学生自觉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传承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值得提倡并发扬光大。”
“孝是下对上、幼对长的关系。孝以直系亲属为主,但不仅体现在对父母,而且是对所有年长、年老的人。”季水河认为在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孝应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