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星期三

    苏州桃花坞

    老城改造如何让古老文化生辉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05版)
    桃花坞木刻年画
    (资料图片)
    桃花坞水畔民居。(资料图片)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一首《桃花庵歌》,展现了五百年前唐寅在“桃花别业”悠然自得的诗意居住。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在其1.84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其中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然而,自唐宋至明清,桃花坞地区几度兴废,上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桃花坞大量文物建筑被改作民用,文物保护困难重重,桃花坞的历史文化逐渐湮没在杂乱的民居之中。2010年,一项史无前例的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开始了,这块昔日由唐寅、文征明等共创吴门画派、引领当时中国绘画艺术潮流的风雅之地,能否在整治中得到重生?近日,记者走进桃花坞,探寻她文化重生的脚步。

        姑苏“璞玉”却成文化“洼地”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是今苏州市桃花坞大街周边以及阊门历史文化街区,唐宋时期,苏州城内第一横河遍植桃花,市民游春看花于此,遂名桃花河。唐代诗人杜荀鹤曾作《桃花河》诗,北宋太师章楶在此营建桃花坞别墅,南宋范成大《阊门泛槎》诗有“桃坞论今昔”。到了明朝,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唐伯虎在此定居,桃花坞也因唐伯虎而闻名。直至今日,桃花坞还保留着唐寅故居遗址以及奉祀春秋吴国始祖的泰伯庙等一大批文物古建筑。

        这里不仅是风雅之人聚集地,还孕育了众多传统手工技艺。明清以来,桃花坞便是苏州传统手工业集散地,片区拥有50多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和店铺,传统手工艺品有桃花坞木刻年画、刺绣、红木雕刻、制扇、制砚、灯彩等18种,为苏州赢得了“中国手工艺之都”的地位。

        来到桃花坞桃花桥路,走进一条小巷,再转两三个弯,就来到了著名的唐寅祠。记者发现,这里已经被居民区包围,一路上,两旁建筑风格迥异、高低不齐,唐寅祠被这些建筑包围其中。下完雨的路面有些积水,几个当地居民正在用井水洗涮。

        陪同记者采访的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身涛告诉记者,该片区地势低洼,基础设施非常薄弱,房屋老旧、居住人口密集。桃花坞大街现在集合了农贸市场、五金装潢店、甚至建材批发等店铺摊位,原本独具古城特色的石板路经常被满街的违章车辆和无证摊贩堵得水泄不通。“昔日灿烂的历史文化,如今只能成为书本中的一篇文字、一张图片或一段记忆。” 

        在桃花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古建筑基本上都处于超负荷使用的状态,居民乱搭乱建破坏了原有的建筑风格,损坏古建筑构件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记者发现,唐寅故居遗址南侧的双荷花池已变成了“单荷花池”,浑浊的池水不再有诗情画意。住在附近的居民惋惜地告诉记者,“上次几个外国人慕名而来,结果捂着鼻子就跑掉了”。

        与此同时,桃花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前景堪忧。“虽然已度过了‘最危险的时间’,但桃花坞木刻年画等非遗仍面临市场小、收入低、传承人少的难题。如今桃花坞地区虽然还有不少传统工艺美术的业态,但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品牌。”苏州民间文化保护办主任龚平说,非物质文化遗存得不到充分展示,传统手工艺也只能以原生态的作坊形式散落在大街小巷中,桃花坞便成了一块“文化洼地”。

        “综合整治涉及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每个项目都要设计不同的方案,还得考虑局部与整体的融合,复杂程度实属少见。”苏州市文物局专家王嘉明表示,修复的过程必须考虑好如何在“保真”的同时减少建设性破坏,把握好历史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最为关键的是,整治结束后,怎样才能再次让桃花坞文化发扬光大,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2010年6月,在桃花坞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动员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明确了桃花坞整治保护工程的十六字方针,即“整治环境、改善民生、传承文化、发展旅游”。

        在曾身涛的桌上,摆着一份《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整治工程中历史遗存物的保护管理办法》,就某项建设工程而出台历史遗存物保护管理办法,这在苏州还是第一次。“我们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并确定了‘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思路。”曾身涛介绍,工程指挥部专门派出工作人员,对141口古井、49棵古树名木登记造册。除古井栏圈外,垫在柱子底下的石鼓礅、老房子上的旧砖瓦等构件,也被一一“请”进门。

        八易其稿拿出唐寅遗址复原方案

        在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唐伯虎外传》作者潘君明看来,苏州的名人有不少,可唐伯虎却是最有名气的一位。潘君明认为,唐伯虎是苏州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名人,和他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理所应当通过保护性修复最终成为苏州的“城市名片”之一。

        由于缺乏比较完备的文史资料以及对历史人文资源的深度研究发掘,曾身涛说整治工作一度陷入死胡同。为此,桃花坞工程指挥部、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特别启动了《桃花坞书系》的编撰工作,包括《桃花坞历史地标》、《桃花坞工艺史记》、《传奇唐伯虎》等十本扎根于桃花坞这片风韵之地的文化丛书。

        曾身涛指着一大沓规划图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唐寅故居文化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从2010年3月开始论证,不断修改完善,八易其稿,才拿出了意境上最接近原貌的方案。

        在复原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同时,如何丰富其内涵成为桃花坞整治的另一道坎。王嘉明介绍,唐寅故居遗址上有两个单体古建筑,一个是靠近西荷花池的水阁(清代晚期建筑),另一个是水阁北面的宝华庵(20多年前移建至此)。针对这两幢建筑是否移动到东面作为附房,专家们争论了不下十次。后来考虑到它们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桃花坞地区的原真性,而且将其融入遗址更能增强文化底蕴,最终被留在了原地。

        依据清代嘉庆年间唐仲冕重修唐寅故居的刻本《六如居士全集》,指挥部还在唐寅坟与双荷花池路交叉口重建了清代“文昌阁”。苏州规划局高级规划师相秉军说,“文昌阁”的前身是唐寅购得的桃花坞别墅,当时名为“桃花庵”,并在四周种桃树数亩,唐寅因此自号“桃花庵主”,修复“文昌阁”便显得尤为重要。“文昌阁供奉的是‘文曲星’,符合当代人的‘崇文’思想,这与苏州城市精神也相吻合。” 

        “即便在一些细节问题上,我们也反复权衡,力争做到更好。”曾身涛说,对唐寅故居遗址的建筑风貌我们就考量过多次。目前遗址中的复原建筑均设计为明清风格,而非遗文化展示馆建筑风貌则为现代苏式风格。曾身涛透露,唐寅文化区将注重整体风貌的保护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延续,同时也强调城市品位和环境品质的提升,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在唐寅故居遗址整治规划平面图上,记者看到,除了唐寅祠、唐寅故居的面积得到扩大,规划中还多了戏台、非遗展示馆等好几个项目,整个占地面积扩大了十来倍,为长远发展留下了充足空间。

        散落“珍珠”重现光彩仍需政策扶持

        桃花坞北部的园林胜景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衰落,现存的文物古迹大多是清代和民初的遗迹。至今为止,桃花坞大街南侧是古城传统风貌较完好的地区之一,文化遗产相当丰富。遍及大街小巷的传统工艺作坊,目前尚有木刻年画、民乐制作、制扇等散落在这一地区。

        王嘉明告诉记者,非遗展示区建筑面积有7千多平方米,包含非遗展示馆、非遗制作区、非遗销售区、戏台、声像馆以及非遗文化配套区,涵盖从制作到展示、销售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将非遗项目做成产业,解决艺人的生存问题,成为桃花坞文化的新亮点。“到时候,这一区域将展示同样受保护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宋锦、缂丝、苏扇、红木雕刻、苏式灯彩、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非遗项目。”

        记者从平面图上发现,非遗区的展示平台形式多样而又全面,除了展示馆、实体展示,制作和销售的过程依旧在展示,每个角落都有自己的“分工定位”。曾身涛告诉记者,规划这么多的平台,目的就是让非遗项目在游客面前多“露露脸”,走进百姓生活中,以便更好地普及。“我们还在与博物馆积极沟通,希望能把唐寅的真迹放到展示馆内,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走进非遗展示区,打造全国知名的非遗发布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还有“活”的展示平台。参与设计的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靖介绍说,在规划之初,我们便将声像馆和戏台设计在一起,声像馆通过影音技术讲述唐寅其人其事,并且是通过评弹的形式,既展示了唐寅文化,又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而坐落在声像馆北侧的开放式戏台,则为昆曲等表演类的非遗提供了“舞台”,它将采用实景演出,供广大游客观赏。

        曾身涛介绍,在现代人享受文化的途径渐趋多样性的大环境下,我们还没有充分的把握能够让非遗项目做到自力更生。但是,我们会定期举办一些活动,引进一批著名非遗艺人入驻,搭建起非遗传承平台,并形成一套完善的机制,让苏州的手工业后继有人,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桃花坞,爱上桃花坞。(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许学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