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坐标。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与决心,积极稳妥地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已成为党的意志和国家信念
改革开放体现着历史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意,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仅是我们全党的决心、国家的战略选择,而且已成为我们全党的意志、社会的共识和国家的信念。
3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从国家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前进的步伐,给中国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也给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尊严;从人民大众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打破了束缚人们的思想和体制桎梏,促使亿万人民从沉闷僵化中觉醒,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从执政党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促进了思想理论的更新,推动了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改变,焕发了党的生机和活力。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执政党的面貌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历史性变化。这也是改革开放能够持久展开,得到全党全社会认同和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们已经开辟了一条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新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形成了一个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确立了一套保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新制度,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一套制度,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奠定了当代中国进步的坚实基础。
在改革中获得进步,在开放中寻求更大发展,这原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常态。而对当代中国来说,实行改革开放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社会灾难,恐怕人们也不会对原有的体制有那么深刻的反思;如果没有科技革命给许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也不会对自己的落后有那么强烈的感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后,为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党进行了长期探索。但由于受“左”的错误思想影响,加之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我们前行的路越来越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也产生了疑虑。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导致的十年动乱,使党和国家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而这个时期,新科技革命的悄然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借此增强,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内部的发展困境,外部的发展压力,使人民群众产生了强烈的求强求富的要求,也使全党上下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从而促使我们党作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曾深刻地指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就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最重要的创新举措,成为我们党拯救社会主义与中国前途命运最关键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显著进步,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代中国,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改革开放的感召力量,都能看到改革开放实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的风貌。当外界一些人士还在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各种臆断、猜想和疑惑的时候,中国已经确立了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上了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的发展轨道;已经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尽管中国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难题和挑战,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使人们对邓小平说过的这样一段话有了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即“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同时,人们也越来越认同这样的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不可能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二、改革开放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实现体制创新、促进制度完善的过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新的矛盾,也总会遇到各种新的障碍和阻力。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多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的时候,邓小平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鲜明的思想:改革开放中积累的问题,要靠推进改革开放来化解。也就是说,用改革的方式、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使改革开放得到逐步深化。
社会发展是全面的,改革开放也是全面的。由点到面,循序渐进,务实可行,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经验。旧体制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是启动改革开放的直接动因,改革开放也就成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途径和手段。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并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思路和基本格局。就改革的推进来说,中国的改革首先在经济领域展开,而且首先是从农村开始,这是国情使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使然。对中国来说,经济领域的改革是整个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一切问题都难以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导致了短缺经济的产生,生活物品匮乏,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社会失去活力。因此,中国改革的启动和推进,首先着眼的是解决国家贫困、百姓温饱的问题。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变国家封闭、社会相互隔离的僵化状态,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也就成为改革的首要任务。这一切反映和落实到改革过程中,必然是经济体制改革处于整个改革的主导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位一体的改革布局。单有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可能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国家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在逐步展开,持续推进。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已经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克服了许多难以克服困难,积累了应对各种挑战、化解各种风险的条件和经验,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但改革开放还在进行中,我们还有许多没有解决好问题,还有许多没有做好的事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新体制还有待于不断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们面前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不少矛盾和问题,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凸现出来的。比如,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的同时,出现了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以及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的问题,也出现了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问题;在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出现了消极腐败现象没有得到特别有效遏制的问题。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发展不充分导致的,有的是因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也有的是因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加剧的。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过了一些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历史进程,这种发展的“时空压缩”也导致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产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人们有反思、有议论,甚至是有一些不满,都是正常的。在思考和探讨这些矛盾和问题解决的时候,也难免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看法。这些矛盾和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肯定也要引起人们对改革开放的忧虑和质疑。但如把这些矛盾和问题简单地归结为改革开放导致的,并由此怀疑或否定改革开放的方向,显然是错误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因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出现也表明,中国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大大增强了,过去一些暂时可以搁置或绕过去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现在已经无法回避了。改革需要有新的攻坚、新的突破,也需要有整体配合、协调推进,要成为一个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越是在有挑战、有难度的情况下,我们越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经验,越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勇气,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三、改革开放不能动摇、不能止步
中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靠的是改革开放;明天要有更大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历史不会直白地告诉人们今后的路应该怎样走,但可以明示人们别再往哪里去。对当代中国来说,走过去的老路没有前途,走西化的邪路只会导致灾难的产生。无论是走老路还是走邪路,都是历史的倒退。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已经没有了回头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实现体制机制的更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我们的目标相比,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对旧体制的革故鼎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比较定型的体制机制,也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探索过程。因此,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止步,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清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体制障碍,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这是实践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望。改革开放必然要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也将贯穿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来看,我们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大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力度。政治体制改革应着力解决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的问题,也就是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合法权益,从制度上约束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权力;文化体制改革应着力解决有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进步的问题;社会体制改革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更好地转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成果。这些方面的改革过度滞后,必然会影响整个改革的进程。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改革成果也会得而复失,社会已有的活力也会消退。相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更重,难度也更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有许多的经验可借鉴,也有相应的参照,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建设和发展一党领导下的民主政治,虽然也可以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世界其他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中借鉴有益的做法,但更多地要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去积累、去创造。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草率从事。所有的改革都必须始终从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谐进步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在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继续克服体制上的各种障碍,也要继续破除思想观念上各种阻力。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必须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的思路和方法是否正确,不能用书本来衡量,而是要由实践来检验,要用事实来说话。我们的事业之所以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错误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失误的教训,不断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靠的就是这样的做法和经验。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离开人民群众对富裕生活的期盼,离开国家的稳定发展和进步,进行抽象的无谓争论,肯定会阻碍或延误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也没有止境。只有思想解放,才能大胆探索,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不断破除那些不适应事业发展、不符合人民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使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进程和经验已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种深刻的教益。
推进改革开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也需要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护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是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厚的力量。邓小平多次说过,改革开放中的很多成功做法,都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很多好的思路、好的政策,都是以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所以,他强调要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群众的创新精神、创业勇气和创造活力。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仅要鼓励探索中的创新,也要善待创新中的挫折,宽容前进中的失败。这样,才能使群众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展开、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同时,我们也看到,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知情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在日益增强。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更多搭建民主讨论、民主协商的平台,努力营造不同意见平等沟通的氛围,使群众能够更多地参与改革的决策过程。尤其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更应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让广大群众参与讨论、建言献策,集中群众的智慧。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有更大的进展、更大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能否更多地受益。深化改革开放,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得到了应得的利益,才会对改革开放有真心支持和拥护,改革开放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执笔:秦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