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桐庐4月7日电(特约记者鲍丰彩 记者叶辉)由杭州师范大学联合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城市史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世界城市史论坛”日前在桐庐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莱斯特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就世界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生态和社会生活等热点问题进行研讨。
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市化发展路程,有专家称这个速度“快得让一张地图的保质期越来越短”。而在今后20年,中国城市化率仍有可能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将有1400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伴随着这个庞大的数字,随之而来的是严重的交通负荷、环境压力、住房短缺、城乡收入差距等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已进入“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最直观的表现是“千城一面”:“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走了一城又一城,不知此城是彼城”。
曾有学者指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类型是中等城市,但是却没有回答大城市带来的问题该怎样解决。
对此,杭州师范大学城市学所所长张卫良认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目前没有既定的解决模式,理想的城市样态也仁者见仁。举办这个论坛就是希望营造一个共同思考城市化进程和问题的学术空间。
巴黎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Isabelle Baceouche介绍,在法国,城市化过程会由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建筑学家共同介入,以便充分考虑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和经济、生活等多功能的混合。在城市化初始阶段,法国的城市化一味“求高求大”,但现在法国已走过了这一阶段,现代法国城市化的思路是把人的活动半径尽量缩小,并通过城市花园、绿地、步行道等将城市回归到自然状态。
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教授王旭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已经由传统的城市化阶段进入到新城市化阶段,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城市化发展重心由城市转向郊区,由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过渡,城乡关系由分别独立的关系过渡到一体化关系,城市性质由原先的工商业中心演变成以服务为主的中心。按照这种特点,虽然中国目前从技术性层面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改革层出不穷,但最关键的是要按照新城市化的思路来指导解决方式,比如建立“大都市”的概念,适当扩大郊区和农村的权限,并将城市化趋势由单个中心向多个中心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