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8日 星期日

    再造三晋秀美山川

    ——山西省推进“红色小流域”治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8日 01版)
    永和县白家崖坝滩联治工程。
    山西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提供

        编者按

        山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7年前后创建的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留下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足迹。但由于这些革命老区大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老区贫困落后和制约老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为此,山西省率先提出建设红色小流域、促进老区新发展的思路,拟用10年时间在革命老区建设100条红色小流域,以此尽快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将在武乡、左权、永和等地启动实施首批10条红色小流域建设。

        春回大地,记者来到三晋大地,在永和县刘家庄小流域治理现场,新平整出来的近万亩梯田从半山腰绵延到山顶,又从这座山梁连接到那座山梁,铺满了邻近的几个山头,给昔日支离破碎的山川沟峁平添了一份春天的生机。

        永和,地处晋西吕梁山区南端,隔着黄河与延安的延川县相望,是1936年红军东征的主要战场。这也是一个饱受水土流失折磨的县。这里,长期流传着一首民谣:“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有山不见树,有地不打粮。”农民艰辛劳作,却因为水土流失而积贫积弱……

        “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

        不只是永和农民长期遭受水土流失的困扰,山西省的左权、武乡、兴县等革命老区也大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山是秃瓢瓢,沟是深壕壕,地是窄条条”,是老区农民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

        左权县城南部40公里处的麻田镇北艾铺村,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抗日牺牲地。这里石厚土薄,沟壑纵横,植被稀疏,远看是荒坡,近看沟连沟,水土流失面积占到了总面积的61%,是典型的土石山区。虽有政府帮助,2011年,北艾铺村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也仅有2590元。

        “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着左权当地农、林、牧业的发展,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左权县副县长陈德刚告诉记者。

        山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水土保持局局长张江汀坦言,严重的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的集中体现,不仅大量毁坏和减少耕地资源、加剧人地矛盾,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地肥力,还破坏交通道路、房屋设施等,是造成老区贫困落后和制约老区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土不出沟、水不乱流,一亩坝地抵得上六亩坡地”

        经过治理,往日水土流失严重的永和县白家崖小流域也发生了嬗变,山上错落有致的梯田,河滩里整齐划一的沟坝地。“陡坡上是松柏缠腰、梯田垄间是核桃戴帽、山脚是淤地坝拦沙蓄水,这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有效遏制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永和县县长梁秀娟形象地说。

        “地越种越贫,人越过越穷。”白家崖村村民郝康生回忆说,为了多打粮食,村民开荒垦植,庄稼从山脚种到了山顶。结果,没过几年,水土都流失了,一亩玉米地也就产一两百斤,种一坡,收一筐。

        如今,坡地改了梯田,淤地坝淤肥了坝地,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成了“三保田”。提起水土流失治理,58岁的郝康生竖起大拇指:“土不出沟、水不乱流,一亩坝地抵得上六亩坡地。以前在坡地种玉米,赶上好年成一亩才能收两百来斤,现在沟坝地上种玉米,亩产随便就能超过1400斤。”

        实践证明,通过合理配置淤地坝、坡改梯、坝滩联治、水保林、经济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这也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面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用10年时间建设100条红色小流域

        矗立于太行山腹地的武乡县砖壁村,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三次在此驻扎,时间达14个月之久。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期间,指挥部队对敌作战2000多次,最著名的就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珍贵的红色标记使得砖壁村名声大振。

        然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砖壁村民2010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600元,是个典型的靠天吃饭的贫困村。

        村民李效青年近60。见到老李时,他正和老伴在灶间忙活。2005年以来,凭借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优势,他办起了农家乐,2011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他家5口人有10亩耕地,其中却有7亩是沟沟梁梁上的旱坡地,“种地全靠撞大运,能收多少是多少”。提起贫瘠的土地,老李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里大多是坡耕地,一场雨冲走一层土,庄稼产量很低,有时候甚至绝产。听说今年要搞红色小流域治理,我们都盼着能快点治理,让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高产田和生态沟,吸引更多的游客。”

        经过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山西省水利厅对建设红色小流域作了初步规划,共选取了100条亟待治理的小流域,拟用10年时间投资20亿元进行分期分批治理。经估算,100条红色小流域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粮食4.7万吨,果品9.4万吨,木材蓄积量超过21万立方米,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5亿元。

        据介绍,今年山西省将首先在武乡、左权、永和等地启动实施首批10条红色小流域建设,包括红军东征时期毛泽东率红军总部进驻过的永和县东征村和赵家沟村,晋绥边区行政公署和晋绥军区所在地兴县蔡家崖,八路军总部旧址武乡县王家峪村、砖壁村,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总部驻扎地左权县武军寺和左权将军牺牲地北艾铺十字岭等,并以此为试点,在山西全省逐步推开。(本报记者 何 平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