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4月6日电(记者李韵)在今天召开的2012年全国考古工作会上,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揭晓,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等21个考古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
记者注意到,获奖的考古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注重多学科合作。比如,获一等奖的“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项目,充分运用RTK、全站仪、三维扫描等科技手段,对遗址地形、地貌、遗址现象进行精确测绘;注重在发掘过程中,及时采集重要标本和土样等,为多学科研究提供科学的材料;同时也采取木样和碳样等,做树木年轮和C14等测试和研究。
这种多学科合作,不仅使考古发掘更加精准、规范,而且为更广泛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同样是一等奖获得者的“浙江良渚古城2009-2010年的调查发掘”,除了使用多种技术获得遗址区不同比例的地图和影像资料外,还对古城范围进行了无人机航拍航测,并利用卫星影像对遗址外围水利设施进行分析。据介绍,中国水利史一般从距今4000年间的大禹治水的传说开始讲起,但那个阶段的水利系统已无迹可寻。现知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迹,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白渠、芍陂等,年代都晚到战国时期,距今不超过2500年。而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多学科合作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良渚遗址的塘山和岗公岭等水利设施年代能距今4800-4900年,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型水利设施。
据了解,田野考古是考古学形成的关键。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评选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一次,被誉为考古界最严格的评选,不仅要求参选项目本身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而且要求整个发掘过程必须科学严谨,所发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遗迹具有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