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安徽省广德县乡下,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朴实。我出生、读书在城里,对老家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两次参与千村调查活动,不仅让我看到老家那秀美的自然风景,也使我亲身感受到了老家的巨大变化。”
“连续数天的奔波,身体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但却给了我们沉甸甸的收获。感动于乡民们淳朴与好客,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教我们知道真正由土地养育出的劳动人民的伟大之处。他们平凡,却有对生活的热情与展望。”
这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假期实践经历,自编自演的校园情景剧《千村调查日志》的开场对白。朴实的话语,来自广袤的田野、雄浑的大山,来自一次次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
从2008年开始,以感受“改革开放30年变化发展”为契机,上海财大推出了千村社会调查项目,引导学生聚焦“三农”问题。4年来,财大学子用满腔热忱走出了一串动人的数字:6009支队伍、8745名学生主动报名,经审查后有5696支队伍、8038名学生的申请获得立项;学生们的调查足迹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的4577个村庄、45570户农户,每年共计行程约6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近16圈。
千村归来,学生们收获的更是一次社会调查的严谨训练,一次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实践,一次国情民情的细致触摸。如今,千村调查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品牌项目,成为凝聚校园文化的独特抓手,它的影响在校园中持续发酵、浸润——
一项服务社会的严谨训练
如何让“80后”、“90后”的大学生们更多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变?如何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地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上海财经大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引导学生到农村去,到鲜活的生活中去,并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转化为理论成果,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国、锤炼意志、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项目设计之初,上海财大就将项目设计为4年一期。“千村调查”不仅定位于一个科研项目,更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手段。为此,每年拨出60万元专项经费,所有程序和方法都严格按照科研要求设计,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担任首席专家,确定主题,设计问卷,进行专业指导。
“这也是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体系中的一次全新的尝试,学校希望能够通过这个项目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促进,努力构建社会实践、专业学习、创新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财大领导这样说。
连续4年,学生们利用暑假深入东、中、西部农村,贴近农民,观察、思考、感悟。每年聚焦一个主题——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粮食安全。上海财经大学的知名学者为此专门成立专家指导组,和学生一起设计调查问卷。4年来,共发放调查问卷5万余份,形成了4443篇调查报告。
通过对近千个自然村1万余份农户调查问卷的分析,人文学院学生李基礼和金融学院的同学合作完成的《农户借贷行为与二元金融联动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被评为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3篇调查报告分别获得“挑战杯”竞赛上海市特等奖、一等奖;5篇调查报告在全国核心期刊公开发表。
2010年,项目组撰写的《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成绩、问题与对策——基于全国30省748县1451村14332户的调查》,被评为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咨询报告并采纳。今年刚刚完成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隐患及对策建议》调研成果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一次全员育人的有益探索
在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处,记者看到厚厚一叠千村调查培训资料:《千村社会调查操作手册》、《培训手册》、《安全手册》。学生处教师罗山鸿告诉记者,每年对学生的项目申报审核结束后,专家组和工作组会开展预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完成问卷的最后修订。随后,培训组对每支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对调查涉及到的各种问题逐一解答。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调查有效开展,上海财经大学专门构建了由校党委、校领导直接推动,学生处、发展规划处牵头组织,有关部门配合实施的运作管理机制。“千村调查”得到了学校各专业领域、不同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与热情支持,许多农村经济、社会、金融、卫生等研究领域专家放弃休息,主动指导和参与学生进行千村调查。
学生们连续四年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和报告被认真地归类整理,建立了包括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教育、卫生、公共基础建设等农村发展变迁的各类数据库,形成了规范的学术档案。学校还专门成立数据处理组,开发了千村数据录入系统和数据库,通过不同口径对数据进行处理。
“让学生更大程度地参与整个项目全过程,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逐步重构自我认知,实现思想道德品质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协作意识和科研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在项目组的老师们看来,千村调查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活动本身。
一个社会实践的优秀样本
“组织大学生深入实践,体察国情民情,受教育、长才干,是培育人才的好形式。”——“千村调查”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广泛支持和认可,成为上海财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品牌项目。
来自会计学院的管梦佳暑期深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方林村调研。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方林村党委书记方中华看了她的调查报告后,将报告提出的想法整理补充后,起草了《加大各级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带入了两会议事厅。
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旧港村的一名村委会干部说:“在旧港村工作了20多年,陪同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在村里开展千村调查已有3年,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身上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作为长辈的我们觉得非常欣慰。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关心农民的生活状态,将来一定会为农民多作贡献!”
“千村调查”持续开展四年来,引发了学校上下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会将这项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既能仰望星空、又肯脚踏实地,既有科学思维、又有担当社会责任的优秀财经人才。”记者了解到,今年上海财经大学计划在“千村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村庄作为固定观察点,开展更具延续性的长期调查,将这座“田野上的大课堂”继续引向深入。(本报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