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4月06日 星期五

    一位学者的雷锋情怀

    《 光明日报 》( 2012年04月06日   04 版)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一个将雷锋精神与国家、政党、军队强盛联系在一起,与自己的人生追求捆绑在一起的学者。他长期矢志研究、宣传和践行雷锋精神,在多元化时代里找到人生坐标,虔诚地学做一个“真”的探索者,一个“善”的实践者,一个“美”的传播者。

        建构信仰大厦的力工

        公方彬生于雷锋去世那一年,从小就懂得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就可以赢得人们的尊敬。

        上世纪80年代,公方彬从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开始,就立志做一个“真”的探索者。28年来,他独立或参与完成国家、军委和总部等赋予的研究课题88项,出版著作或参编著作28部(套),发表理论文章230多篇,个人著述500余万字,其中23项获国家或军队级奖励。在参与决策咨询方面,他通过不同渠道向中央和军委总部上报研究报告、内参82份(项),其中部分进入决策。由他主持的与航天英雄、25国军官探讨交流军人核心价值观活动,已经成为国防大学的品牌课。

        2月13日,光明日报军事版以近整版的篇幅,刊发他《全世界的黑暗,挡不住一根蜡烛的光明——雷锋精神再认识》一文,还有即将付梓的50多万字著作《中国:精神的出路在哪里》,是他研究雷锋精神,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果,而他则笑称这是他“灵魂跋涉与放飞思想的结晶”。

        “我们党、军队和中国社会需要政治信仰的支撑,需要从雷锋精神中找到启示;我愿作一个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信仰信念大厦的力工。”公方彬说。

        体味助人的快乐

        30年前,公方彬随部队野外训练,看到一所小学的孩子缺少最基本的学习用品,勾起他对自己求学艰难的回忆。那一刻,公方彬下决心,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贫困生们。

        他将自己从每月7元津贴费中积攒下的30元钱买来纸笔,送到孩子们的手中。看到孩子和老师高兴与感激的神情,公方彬体味到助人的意义和快乐。

        1991年,公方彬从媒体上看到关于资助者与受助者直接建立联系的争论,便给希望工程基金会领导写去一封信,提出直接资助可以产生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作用,建议采取结对方式开展资助,这就是后来著名的“1+1”活动。

        从自己的津贴费中拿出第一笔资助费至今,公方彬已让623名贫困生感受到“春天般温暖”。目前,他仍然每年拿出13万元资助贫困生读书。这笔支出,总计已达110万元。公方彬还寄赠励志图书700余册,给学生写信30多万字。他资助的贫困生,有343人考入大学。

        传播“雷锋之美”

        “雷锋走到哪,就把一股新风、一种热情带到哪,他是美的化身。”在公方彬看来,践行雷锋精神,传播“雷锋之美”,是自己的天职。

        公方彬讲演起来汪洋恣肆、韵味无穷。这些年,他到处热情宣传雷锋精神,传播“雷锋之美”,直接听众达上百万人次。在这方面,有人统计:公方彬最长的报告是不间断讲4个小时,现场听报告人数最多的一场是8000人。他还出版演讲、报告光盘5种,进行一系列电视报告、网络视频演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一位教授在百度贴吧中谈到公方彬时说:“当前,外在的物欲、种种困惑使得人们内心焦虑,而很少有人真正思考人生、责任、价值、尊严、义务。在此种意义上,我们需要改变世界,更需要重新找回、发现自我。”(本报通讯员 褚振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