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日电(记者李蕾)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共同编著的《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日前在京发布。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6000小时,制作节目约8700小时,电视栏目83档,其中重复播出为6档,市场总投资约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
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可谓产业元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及地面纪录频道逐渐分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纪录片的认知发生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与社会机构发现了纪录片的力量,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纪录片制作量与交易量明显提升。
涉足新媒体领域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新特点。报告指出,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爱奇艺等网站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网络还尝试与纪录片融合,创造新样态。贾樟柯依托网络传播策划《语路》系列纪录片计划,崔永元《我的抗战2》不仅选择网络首播,还与企业进行网络互动。
但与纪录片在电视和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态势相比,纪录电影影院放映的状况堪忧。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2011年获得公映许可的纪录电影总计26部,其中14部有票房数据,属于2011年创作的仅为6部,且票房表现不佳。获得最高票房的《归途列车》票房不足4万元,其他影片区区数百元的票房更是令人失望,与2010年度《复兴之路》200万元和《外滩轶事》50万元的票房成绩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