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时代先锋

    没有军功章的英雄

    ——记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31日   01 版)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陈菊梅与可怕的传染病缠斗了63年。代兵/CFP

        陈菊梅,人如其名,美丽而高洁。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与可怕的传染病缠斗了63年,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患者,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却没有因此拿过一枚军功章。

        近日,我们走近陈菊梅——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品评她87载的馨香人生。

        “霜重色愈浓”

        “一年360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面对常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病毒“风刀霜剑”,陈菊梅一干就是63年。

        而今,她老了,却越干越起劲,“一如深秋菊,霜重色愈浓”。在某地农村巡诊,为减轻病人手术痛苦,医疗队决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为确保病人安全,得有人先试一试。“让我来先试!你们还年轻。”陈菊梅抢着说。初次试验,由于操作者失误,穿透了“硬膜”,致使陈菊梅晕倒呕吐了两天。清醒后,她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终于使医疗队成功掌握这种麻醉方法。

        上世纪70年代起,陈菊梅为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苦苦研制降酶药物。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她积劳成疾,先是患上扁桃体炎,后又患上肾小球肾炎,全身上下浮肿,牙齿频频出现炎症。

        是停下来住院慢慢看病,还是放弃科研?陈菊梅做了常人难以理解的3次手术:先是摘掉扁桃体,之后割掉阑尾,47岁的陈菊梅还忍痛把满口牙齿全部拔光——就为不影响科研进程。

        “为工作你这样不要命,得有多少器官要摘掉啊?”家人心疼她。陈菊梅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

        就凭着这股狠劲儿,经过8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成为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第一人!在她主持下,降酶新药“肝得安”1号蜜丸至9号滴丸相继诞生,降酶保肝新药“六味五灵片”问世,且衍生出50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还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等10余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给许多患者带去希望。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国家把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作为一项重大课题交给302医院。面对这个“烫手山芋”,没人敢牵这个头。

        “我来吧!”陈菊梅说。院领导要求“把降低10%的病死率作为目标”。这意味着,每年要让近万名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活下来。谈何容易!不料,陈菊梅立下军令状:“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到30%!”

        许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陈菊梅知难而进,率先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几年后,陈菊梅创造了一个奇迹——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以上降到38%,整整降低47个百分点!

        陈菊梅并未止步。她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20%;她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20%……这些成就,使陈菊梅站在国内传染病、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与患者“零距离”

        与传染病患者握手——一个简单动作,陈菊梅做得自然而郑重。

        “病人手,可能传递致命危险——难道不怕吗?”有人问。“我从来没有怕的感觉。换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你会怎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陈菊梅说。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而陈菊梅,却与患者“零距离”。

        陈菊梅接诊病人有一个习惯:先看诊室门关好没,窗帘挂好没,不该在场的人员离开没;检查过程中,她先将听诊器等金属器具用手焐热,再轻放到病人身上;开处方时,她会边写边说,为什么要开这些药,这些药怎么吃,何时再来复查;当病人离开诊室时,她还不忘提醒,如果有什么不适,可直接打电话,号码已经记在病历本上。

        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陈菊梅把许多病人的名字、年龄、主要病情、救治措施清楚地记在脑子里。什么时候确诊,何时调整治疗方案,她从没有耽误过。病区有什么事情,她随叫随到,从没“例外”过。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她曾经连续3天3夜不下“火线”,晚上睡在病区通道里,或者在地板上铺张凉席打个盹。

        63年来,陈菊梅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近60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达十万人,无一例误诊和漏诊,无一例投诉。

        有人向陈菊梅请教诊断“零失误”的秘诀。

        她说:“治疗各种传染病,最重要的是诊断,必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检查诊断,包括临床的检查、病史、家族情况等,都得全盘考虑进去,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支撑这体贴入微的诊断,是一颗大爱之心。

        有位病人发自肺腑地说:“我得了病,是不幸的;但遇上陈教授这样好的人,却又是幸运的!”

        “首先想到病人安危”

        “有一些危重病人,病情发展变化快,必须当机立断,果断处置。医生不能怕担风险,要首先想到病人安危;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陈菊梅经常这样提醒身边医务人员。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个两岁麻疹患儿急诊住院。当时患儿呼吸困难,外请喉科医生来切开气管救人,远水难解近渴。多耽误1秒,患儿就有可能一口气憋死。陈菊梅当机立断,自己动手,立即切开气管救人。“出了事,算谁的?”有人质问。“我负责!”陈菊梅斩钉截铁。

        敢于拍板,敢于承担责任,陈菊梅是出了名的。

        2000年盛夏,某校学生集体腹泻。此事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75岁的陈菊梅临危受命。之前,疫情分析会“炸了锅”——各方专家对病因众说纷纭,有说是食物中毒,有说是人为破坏……陈菊梅直接赶赴疫情现场,仔细检查食堂每一个角落,仔细检查学生们的排泄物。经过严谨科学的分析,陈菊梅推翻先前所有定论,断定为病毒感染。这,立即引起轩然大波。面对压力,她指挥若定,对症治疗,学生全部康复。

        2003年初春抗击“非典”,有些医院防范意识不强,被感染的医生很多。302医院党委提出“不被感染、不感染人”八字方针,要求首先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能会被误解为贪生怕死。陈菊梅冒险支持。事实证明,这“八字方针”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小汤山医院”的建立,即基于此。

        2003年3月5日下午,北京地区首批输入性“非典”患者入住302医院。陈菊梅镇定自若地走进病房,亲自询问病史,给患者做口腔检查……随后,她主持北京地区第一次对“非典”患者的专家会诊;连续奋战四个昼夜,主编全军第一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成为第一批在军队远程会诊中心讲授预防“非典”感染的专家。这些“第一”,对当时稳定民心军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汶川特大地震救灾现场,83岁的陈菊梅无所畏惧,冲锋在前,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危险,拄着木棍,走遍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提出“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3项重要防控建议,为指导灾区疫病防治发挥重要作用。

        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

        陈菊梅尽可能给年轻人提供“显山露水”机会。她一生指导学生写了无数篇论文,从没有一篇挂名;她帮助年轻人研究申报科研成果百余项,从未拿过一本证书。尽管这些论文和课题都是按她思路、在她指导下并经她审定后完成的。熟悉陈菊梅的人都说,她是一位高技术领地的“活雷锋”。

        为使年轻的病理专家赵景民早出成果,陈菊梅把中国肝病发生、发展及分布规律研究这一重大课题交给了他。由于国内缺乏经肝穿临床病理检查的大样本资料,课题研究一度陷入困境。陈菊梅得知后,主动把自己一辈子积累的临床资料和宝贵经验传授给他,还与他一起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帮助分析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通过对近3万例肝穿临床病例资源的研究和对各项医疗成果的综合集成,2009年7月,我国第一个“肝脏疾病谱”问世,第一次准确科学地描绘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肝病发病状况、临床病理、流行病学特点及转归规律,为我国肝病的诊治及防控奠定重要基础。当年,该项研究毫无争议地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赵景民也顺利成为“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陈菊梅爱才惜才举才,例子不胜枚举。培养一批接班人,带出一个创新团队,让传染病防治事业后继有人,是陈菊梅毕生的崇高追求。她说:“都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做老师的,更要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要为年轻人的成长,遮风挡雨、创造条件。”

        谈起自己的成长,总后院士后备人选、全军传染病研究所所长王福生深情地说:“没有陈教授的支持和帮助,我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

        早在2000年,当王福生刚开始肝病细胞研究的时候,陈菊梅就第一个建议他成立细胞治疗门诊,这是我国细胞治疗肝病在临床应用的最早实践。2005年,陈菊梅在人体免疫问题的科学调研中进行有益探索,又建议王福生成立生物治疗研究中心,这个中心后来成了全军重点学科。在陈菊梅手把手帮带下,2011年,王福生领衔课题组完成的“人体免疫应答影响乙型肝炎临床转归及抗病毒疗效”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任专家组组长29年来,陈菊梅负责把关定向的科研课题中,有近百项获得国家、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带出传染病防治骨干近千名,扶植出百余位包括“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后“院士后备人选”等名家大家。如今,这些专家都成为我国传染病防治战线的中流砥柱。

        (本报特约记者 唐向东 本报通讯员 杨清仁 黄显斌)

        短评

        赞陈菊梅的馨香人生

        本报曾报道过多位中国老知识分子的先进典型,常常令人惊叹于他们灵魂的无私与高洁。今天报道的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陈菊梅,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代表。

        面对病毒的“风刀霜剑”,陈菊梅知难而进,创造出“天方夜谭”式的奇迹,攻上肝病防治最高峰;

        面对患者伸出的求援之手,陈菊梅握得郑重,不怕可能传递的致命危险,心贴心,面对面,诠释“零失误”的秘诀;

        面对险象环生的病情,陈菊梅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首先想到病人安危”,有一线希望,就做百倍努力;  

        为防止“大树底下不长草”,陈菊梅无私帮助年轻人成长,申报科研成果百余项,从未拿一本证书,堪称高技术领地的“活雷锋”;

        陈菊梅如菊如梅的人生,在世间浮动缕缕悠远的馨香,沁人心脾,催人奋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