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门头沟,抬头看山头,低头看石头”。京西门头沟,在不少北京人心目中,不算个富裕的地界。传自旧时的句句谚语,威慑虽小、影响犹在。譬如,尽管门头沟坐拥好山好水,独占良辰美景,可每每到了春意盎然的时节,北京人扎堆去的还是京北、京东,选择到门头沟的人,尚不成规模。
3月27日,本报记者跟随首都新闻单位“走转改”采访团来到门头沟深入采访。“这真是门头沟?”一路上,记者们啧啧声不绝于耳。
“门头沟,门头沟,挖煤,运煤,烧石头”。过去,一说起门头沟,许多人脑海里就四个字儿:“一黑二白”。“一黑”之“黑”,说的是煤炭开采、运输;“二白”之“白”,说的是烧制建筑用的白石灰石。谁都知道,这两样,样样都是破坏资源,影响生态环境的罪魁。
然而,铁一般的事实多少年来印刻在门头沟人的心中,无处回避:这“一黑二白”,恰恰是门头沟经济的擎天之柱。几百年来,门头沟人的饭碗就来自这“一黑二白”。
有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撼动这滋养过无数门头沟人,同时又困扰和制约着门头沟的“一黑二白”?
很长时间里,门头沟人苦寻答案。
看看现在:如今的门头沟,处处透着“北京精神”。
葡山公园内,老年合唱队的歌篇里不仅有《故乡情》、《快乐的朋友》等老歌,人人还都会唱《我的北京我的家》;如今的门头沟,不仅结束了上千年的小煤窑开采史,还陆续建成了以文化旅游、商务办公、滨水休闲为核心的生态宜居新城;如今的门头沟,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五大指标增速居北京第一,创造了“门头沟速度”;如今的门头沟,新城区亲水宜人,古村落悠远静谧,永定河碧波荡漾,潭柘寺钟鼓悠扬……
但是,这些成绩在门头沟区党委、政府一班人心里,还觉得不够深、不够实。区委书记韩子荣、区长王洪钟天天琢磨,发展成果怎样由人民共享。
让书记区长揪心的,是位于门头沟核心城区的采空棚户区,那里居民的住房多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矿工居住用房,低矮破旧,年久失修。
“借问安居何处有,请君聚焦门头沟”。在门头沟,轰轰烈烈的棚户区改造战役已经打响,而且战绩卓著。截至目前,已经实现安置房竣工100万平方米、开复工200万平方米的阶段性目标,35万平方米安置房正在入住。到明年年底,还将实现200万平方米安置房全面竣工,基本完成采空棚户区改造任务。
数字是晦涩的,群众的话则是生动的。“小白楼地块”居民何建民年逾六旬,身为社区保洁员的他,退休后每月开支1600元。搁在过去,老何生活挺拮据,活得也窝心。5个孩子住一处小院,孩子大了都成家了,小院子挤得——用老何的话说是“有放煤的地儿缺存菜的场”——真不够住。那些年,老何一心想着攒钱给孩子们买房,可眼看着房价往上涨,着急、上火却没辙。“政府来人谈拆迁,一听我就担心,天底下还能有这样的好事儿?结果,一间8平方米的小平房儿,愣给了个一室一厅的新楼房!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只有共产党才能让老百姓摊上这样的好事!”如今的老何,头戴墨绿色棒球帽,精神矍铄,“房我是不着急了,拿着退休金我一年去了俩省旅游。现如今,咱到了西餐馆也会点菜了,因为老去呗。”
“黑山地块”居民郑和新见记者就紧张,明显没有老何能说。但老郑的优点是“数学”比较好。老郑介绍,门头沟棚户区改造中,安置居民新房的面积等于原住房面积乘以1.33再加20平方米。安置前,老郑一家三口陪老娘住15平方米的一间平房。实在不够住时又盖了一间6平方米的小房。安置后,老郑一家搬进了宽宽敞敞的两室一厅。老郑说:“街道上来人,政策讲的我老娘都听得明白。可搬家前夜,老太太还是一宿没睡,心里惦记老屋。没想到,搬到新房后老人第一句话说的是‘这辈子真没白活’。”
老郑的母亲,这位记者不曾谋面的老人的经历,恰恰是对人民群众在惠民政策感召下听了信、信了服、跟党走的生动诠释。“黑山”、“小白楼”,地名中同样有黑有白,生活在这黑白之间的群众,享受着实惠,沐浴着尊严。
也有还没搬的。
在东辛房滑石道社区,村民们住的还是老房子。进村口,过文化室,小巷子深处住着姜大爷、任大妈一家。老两口一辈子没见过这么多记者。大爷说,我不太会说话,你们城里来的小小子、小闺女可别笑话。真说起自己家的事,大爷一点不怵,大爷大妈和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一辈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现在,大爷大妈就盼着能尽快住上属于自己的新房。他们听说建设中的安置房离自家老屋不远,托人看过几回。负责打探消息的人回报,安置老百姓的房子,盖得像小别墅。大爷说别墅他在电视里见过,那是挣大钱的人住的。没想到门头沟的煤炭工人老了还能住上这么阔气的楼房。大爷还说,他跟大妈要好好活着,住到楼房里再好好“宽敞宽敞”,好好“豁亮豁亮”。临走前,老两口轻轻拉着手,倚靠在老屋的门前,任由记者“长枪短炮”留下甜蜜的瞬间。
望着记者们远去的身影,一直没怎么说话的大妈扶着门框,不住地挥手,踮着脚看,张着嘴笑,银丝飘摆。
在中国,在马克思主义者的字典里,确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不可阻挡。
这力量,缘自共产党人立党为公的理想信念,缘自共产党人科学发展的历史使命,缘自共产党人全心为民的执政追求。
这力量,缘自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缘自人民群众宽厚包容的境界品格,缘自人民群众一心向党的精神信仰。
历史无数次证明,只要这两股力量相融合,必将排山倒海,必将勇往直前。这,是门头沟用实干找到的答案,更是门头沟用实践印证的真理。
(本报特约记者 董 城 本报记者 杜弋鹏 赵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