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学界顶尖学术期刊之一的《美国化学会志》不久前刊发一篇题为“新型荧光Ag-S簇合物”的论文,介绍一种此前在国际上从未被报道过的会“发光”的硫银簇合物。论文第一作者署名为:厦门大学李根。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除了发现本身的科学意义外,引人眼球的还有李根的身份——一名厦门大学在读本科大二学生。很多人想知道,一个刚入大学不久的20岁“毛头小子”,何以能做出这种“世界首次”的科研成果?
“李根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本科教育的什么规律?我们就通过几组关键词来解读厦门大学近年来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思”与“为”。
关键词一 名师上一线
养才之要务,莫先于延聘名师;教学之要务,莫重于名师垂教。厦门大学地处东南海隅,但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提出,“使学校虽足不出国外,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因此,厦门大学历来极力罗致人才,坚持名师名教授给本科生上课。
该校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自2011年秋季开始,厦门大学进一步明确要求,低年级本科生课程必须由高职称教师承担并形成制度。学校要求,每年的第一次办公会议、第一个议题必须是关于本科教学方面的议题。学校在重要岗位设置上,对于获得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承担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优秀教师,以及本科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将给予优先考虑……通过这些“刚性”措施,学校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全校科研任务最重的学院之一,但是“名师给本科生上课”早已成学院共识。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特聘教授等组成的顶尖教师团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现在该院的六大化学基础课均由院士与名教授为教学骨干参与教学。不仅如此,长期以来,该院黄本立、万惠霖、赵玉芬、郑兰荪、田中群等一批中科院院士和名师名家坚持为大一、大二学生开“院士论坛”等各类讲座,深受学生欢迎。
关键词二 兴趣唱主角
2011年下半年,刘锐正在读大三,因为对“城市”主题感兴趣,这个人文学院中文系男生一口气选修了三门与此相关的课程——历史系的《中国城市发展史》、《城市:历史与空间》,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城市景观原理与设计》。
一个学期下来,刘锐坦言,自己收获很大,尤其是《城市景观原理与设计》这门课,“以前听本系的课,都是带着文史的思维去听,而听这门课则要从建筑学的思维和角度来听,开拓了视野,也带给自己不一样的感受”。
像刘锐这样“大跨度”选课的学生在厦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据厦门大学教务处处长谭绍滨介绍,目前,厦大每个长学期的选课量达到19万人次,人均选课量达到9门次,每学年除单独开设的全校公选课之外,另有885门专业课面向全校开放,跨专业选课达2万多人次。在厦大,学生自主编排课表已成为学生每学期必备的“必修课”。
厦大学生的这种充分自主学习得益于该校2008年实施的一项教学改革。这项改革核心之一,就是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实施课程资源共享。通俗地说,即“必修当中有选修,选修当中有必修”。
除资源共享之外,新教学计划的另一个亮点是实施“平台课程建设”。学校要求每个单位必须把本学科本专业最必要、最基础、最核心、最有价值的课程梳理出来。课程实行归口管理,由本学科最为资深的教授作为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说,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改革,学校希望学生在保持知识广度的同时也保持必要的知识深度,在给学生最为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方法训练的同时,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在不同学科专业的自由徜徉中形成自己的学术旨趣。
关键词三 真刀真枪“搞”科研
科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这已经成为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厦门大学从创校伊始,就提出“研究高深学问、养成专门人才、阐扬世界文化”三大任务。教学相长、教研相长,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学校每年都开展校内数学竞赛、物理竞赛、电子设计等10多项参与面广、覆盖面大的学业竞赛。2011年,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工程训练、程序设计、英语写作、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机械创新、海洋实验技能等各类学业竞赛的人数接近15000人次。2007年,学校入选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迄今,各级别计划已立项近600项。除校级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之外,各个学院还有名目繁多的“育苗基金”、“凌峰计划”、“感恩南强基金”、“天生我材创新基金”……多样化的科研创新活动机会,为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用李根同学的话说,“当别的同学还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他便有幸进入了该院王泉明教授实验室,跟随王老师及师兄师姐在实验室里‘真刀真枪’地接触科学。”
除了给学生创造科研机会之外,学校一直致力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目前学校建有21个本科教学实验中心,建设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现代化的校内工程实训中心。这些实验中心,一个重要改革就是改变传统的知识技能体系,而采用模拟科研过程,按照真实科研过程“技术、方法、路线”重新构建技术递进性的实验教学模块化内容体系,强化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设计和操作技能。
在厦大刚刚公布的2012年度工作计划中,今年学校本科工作的主题是推进实践育人。其中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真刀真枪“搞”科研。厦大表示,学校将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可能把科研优势转化成人才培养优势,让学生在真实的科研体验中成长、成才。(本报通讯员 王炳华 李 静 本报记者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