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星期三

    专家视点

    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作者:董学文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8日 11版)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当然也是文化史的创造者。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的是从根本上认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是极其重要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是文化进步的推动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主体和凝练主体。依靠人民群众,走文化发展的群众路线,关乎文化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全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鲜明的特征。只有承认并依靠人民群众这个“最深厚的力量源泉”,我们才能打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和广大市民踊跃参与,根据地和各解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提出的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都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指针和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开创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党从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出的理论财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精神,必须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原则。这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枝节问题,而是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为了谁、依靠谁是我们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境界水平,培育“四有”公民,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神主轴。反过来讲,只有挖掘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不竭资源,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发挥能动作用,我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与形式、释放文化的多种价值因素提供新的能量与活力。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对象,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两者互为表里、完全统一。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从事文化建设,是我们在文化事业上的优势所在。

        依靠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牢固树立依靠人民群众的观点,自觉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为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力军搭建平台,使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力充分展示、竞相迸发,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决定历史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我们从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这一原则的指引。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着文化在整个社会进步中作用的发挥程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绩,注定是同人民群众的文化脉搏一起跳动的。

        可以这么说,文化发展和变革的深度、广度和速度,都直接有赖于人民群众参与的规模和幅度。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踊跃参与和支持,没有亿万人民群众的悉心关注和热情投身,没有亿万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焕发,没有亿万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上登舞台唱主角,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根本不可能的。倘若我们能够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事业中来,那么,距离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就为期不远了。

        文化是属于人民的,因为生活属于他们,文化由他们来享用和建设。从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民众中间,大力唤醒民众身上的创造潜能。把亿万人民群众组织起来,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条件,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的最有效保证。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其他文化观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坚定地承认人民群众的智慧、能力、创造精神,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申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力量源泉的思想,表明我们党在文化上的远见卓识和理论成熟。

        人类文化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文化首创精神以及从底层开始的文化实践,是一切伟大而经典的文化产品诞生的肥沃土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历史上的人民群众创造的;中国诗歌形式的每一次演化和进步,都同民间文学的滋养密不可分;《格萨尔》、《江格尔》等藏、蒙古族英雄史诗,都是在民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歌曲、舞蹈、戏剧等,从发生学上讲都源自民间,源自生活;就连被誉为“国粹”的京剧也不例外。在频繁的国际文化交往中,几乎没有什么能比我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更具魅力。

        如今,我们可以看到草根明星在“春晚”和各种文艺场合大放异彩;一批批“感动中国”的普通人物极大地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这些都说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能够创造出从狭隘眼界和庸人尺度看来不可思议的文化奇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力来自人民群众。

        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当深入到民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有理由说,只有人民群众朝气蓬勃、富于创造的文化实践,才能产生充满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只有细心倾听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

        我们要倾听民声、凝聚民意、汇集民智,爱群众之所爱,厌群众之所厌,破除对那些不健康文化时尚的盲目尊崇;我们要加大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把最好的精神食粮送给他们,把各种为民服务的文化事情办好。这同样是相信人民群众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力量源泉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