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7日 星期二

    走基层·干部手记(1)

    我与贯庄农民的“新春之约”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7日 01版)

        开栏的话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之际,各级领导干部也纷纷把工作重心向下移,走进百姓生活,走进生产实践,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从今天起,我们开设“走基层·干部手记”专栏,把领导干部当下深入基层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用他们自己的笔触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供广大读者借鉴、评判。

        河北省藁城市委书记 王普增

        3月23日上午,藁城市境内刮起了瞬时风力7-8级的大风。我主持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后,就立即赶赴30公里外的贯庄村大棚蔬菜基地。眼下正是该村5100多亩春季大棚黄瓜定植管护的关键时期,关系到老百姓全年的收成,容不得出现丝毫差错。

        来到贯庄,紧张有序的加固棚膜现场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

        贯庄位于藁城市东南部,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是全市有名的后进村。我调任藁城工作之初,就选定贯庄作为我的基层联系点,坚持每月抽出两三天时间深入该村走访调研。8年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到贯庄蔬菜大棚中向百姓“拜年”,已经成为我和贯庄人雷打不动的“新春之约”。

        当年第一次到贯庄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村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设施蔬菜几乎为零。地头市场上,露地黄瓜跌至5分钱一斤。田间小路泥泞不堪,我赤着脚帮农民推出了陷在坑里的运菜车。

        群众不富心不安。为了方便联系,我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留给了村两委班子成员,还向普通群众承诺,他们有问题、有想法随时可以打我手机。我与镇村党员干部多次座谈交流,通过调查走访村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设施蔬菜”的致富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成为大家的共识。我鼓励村支部书记薛高军“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老薛率先建起了占地一亩半的大棚,当年就挣了一万多元,是普通露地菜收益的5倍。身边活生生的致富例子,一下子就把农民种植大棚菜的热情激发起来,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当年该村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就上了千亩。此后大棚数量逐年增长,现在全村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5100多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78.5%。

        在下乡调研过程中,我发现虽然贯庄蔬菜种植有了一定规模,但是销路不畅、价格不高。我觉得市场可以带来人流、车流、信息流。2005年,穿村而过的省道衡井线建成通车,我建议该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建一个自己的产地蔬菜交易市场。占地5000平方米的藁城市益农达蔬菜交易市场建成以后,通过上网发布信息、电话预约客户,逐步吸引了山西、吉林、湖北、山东等地的20多家客商常驻市场收购蔬菜。 

        贯庄蔬菜种植规模上去了,如何进一步提品质、打品牌、提高组织化水平,是我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一方面帮助该村联系农技部门,争取技术支持;一方面引导该村学习山东寿光的先进管理技术。后来,村里建成了3个工厂化育苗中心,引进推广黄瓜、西红柿新品种20多个,每亩地增收3000多元。

        在村两委班子换届期间,我和镇村干部多次研究,将带动作用强的农联、农昌两家合作社理事长吸收到村党支部,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对社员提供统一供种、统一销售等“五统一”服务,目前已有490户农民加入合作社。社员所产蔬菜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成功打入家乐福、物美等知名超市,实现了“农超”对接。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213元,走在了全市前列。

        前不久,在薛高军的家里,他给我算了一笔账:全村4000多个蔬菜大棚,一亩地一年纯收入不低于1.5万元,5000多亩一年下来就是7500多万元。7500万元意味着什么?能顶得上一个效益好的大中型企业一年的利税,而这都是实实在在装到农民腰包里的真金白银。眼下贯庄的大街小巷、田间路网全部实现了硬化,100多户村民盖起了楼房,购买了家用小汽车,总投资2200万元的新民居工程也正在紧张建设之中。现在乡亲们在村里遇见我,一定会争抢着拉我去家里吃饭,虽然我一次也没有去过,但他们那热切真挚的眼神,总让我感动不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推广贯庄村调整农业结构的成功经验,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藁城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现在全市每年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以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我们要把送科技下乡进一步落实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实践中,让藁城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本报记者耿建扩、本报通讯员赵国锋推荐)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