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笔底风云 胸中情怀

    ——郭新民书法欣赏

    薛晓雁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6日   14 版)

        第一次读郭新民的作品,不是他的字,而是他的一幅墨竹图。令我惊异的是,面对他的那幅墨竹,居然会有“北风振漠”、“惊沙入面”的感觉——那是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中的句子。

        郭新民的墨竹,完全没有大多数文人画中流露出的那种冲虚简静和清高绝俗,没有所谓“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的孤高自赏;在郭新民笔下,感觉最强烈的不是竹而是风,那不是和风惠风,而如朔北之狂风疾风,以竹写风,以风衬竹,体现出一派酣畅凌厉、挺拔矫健的情绪和气质。常见于南方的竹,在郭新民笔下,竟有了北方的性格。而那极富动感的韵律,又透露出深见功力的笔墨:时如狂草,时如篆籀,时如楷隶,可以想见他的字,一定也别开生面。

        又一次偶然机会,读到郭新民书清代严遂成著名的《三垂冈》诗,从起句“英雄立马起沙陀……”一路下去,竟也有北风振漠、惊沙入面的感觉,充满了置身古战场的豪情与悲壮;激越的情绪贯注笔端,如闻鸡起舞,又如挥戈驰骋。尤其是写到“唐社稷”、“晋山河”几句时,墨色枯浓相间,既淋漓酣畅,又沉郁顿挫,而写到“奇儿在”、“老泪多”时,纵放如慷慨悲歌,滞重似哽咽不前——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感人故事,在他笔下,宛如眼前。其驾驭笔墨枯润浓淡的功力,正如“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而整幅字的精神,更是“英风烈气见于笔端”——那是前人对颜鲁公字的评价。

        笔底风云,正是胸中豪情的体现。出身于山西神池的郭新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在邻县宁武担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后又任职长治。郭新民书写的这幅《三垂冈》诗中提到的“三垂冈”,就位于长治市郊。长治古称上党,因“居太行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素有“天下脊”之美称。这里山河壮美、人文荟萃。任职于此的郭新民将他的深情和政绩留在了这片土地:我们可以读到他在长治写的情感充沛的诗章,可以读到他关于长治建设的理性思考论著。山西奇崛瑰丽的山川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养育了他,陶冶了他,我们可以理解他何以能画出那样的画,写出那样的字了。

        书画之于郭新民,虽是余事,却也学有渊源。书法大家陈巨锁先生曾在《郭新民书画题记》一文中说:“其于书法,以章草而发轫,从小临摹,童子功深,故其所作,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今天所看到的郭新民书法,多为今草,乃至狂草,但仔细体量,其中章草的结体与笔态,如所书李白《独坐敬亭山》,于不经意间也时有流露。

        至于中年之后,陈巨锁先生认为郭新民“其书法又一变也,由章草而今草,由苏米而羲献,源于传统,又多创获,熔冶诸家,自成面目,既古韵逸出,又清新活脱,潇洒灵秀……”说他“熔冶诸家,自成面目”大体不错,但以我之见,郭新民的行草书,却于苏米羲献一路的基础上,更有得之于颜鲁公者,至少从精神层面上说是如此。

        郭新民的行草书,有别于羲献的超逸优游、遒劲秀丽,也不同于张旭怀素的奔蛇走虺、惊电飞流,印象最深的,是其中既具“酣畅淋漓”的一面,更有“沉郁顿挫”一面,确实有一种面对颜鲁公行草的感受。而颜鲁公用笔“疾中带涩,枯中见润”之特点,于郭新民书法中亦有所见。

        唐孙过庭《书谱》在谈到运笔用墨的疾迟与枯润关系时说:“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郭新民善用“浓墨”,亦善用“燥笔”:浓墨处凝重沉稳,神采外耀,至于燥笔,则以迅疾遒劲的笔势笔力,有时更是涩笔力行,形成枯涩苍劲的墨痕,显得气势雄劲。对照郭新民所书苏轼《题西林壁》,笔法圆转遒劲之余,充分运用墨色的浓淡枯润,造成虚实轻重之间的节奏变化,即使所书只一个大字“龙”,也如云动风起,纵横矫健。

        作为诗人的郭新民,在谈到他对诗的感悟时,曾经说:“诗应该从诗人的心灵之中溢出来,从血液之中流出来,从激情之中溅出来。”依我看,作为书法家的郭新民,他的字,更是从心灵之中溢出来、从血液之中流出来、从激情之中溅出来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