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6日 星期一

    讲 堂

    或许对你有用

    ——关于科研的话题

    《 光明日报 》( 2012年03月26日   13 版)
    冯长根,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1983年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执教。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委委员。2001年6月至2011年5月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曾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荣誉。
    资料图片

        编者按

        本期“科技天地”向大家推荐中国科协副主席冯长根近日在《科技导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标题为本报所加,有删节)。作为浸润科技界多年的“老人”,冯长根在文中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将自己积累经年的对科研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对学术成果评价的看法、对科研合作精神的理解、对科研违规行为的分析细细道来,既可使后来者少走弯路,还能让围观者触类旁通,是现下难得的普通人能“看得懂”的专家文章,值得品读。

        在科学共同体中,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就是看有没有研究成果,多数时候这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被同行专家审核通过并且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但当我们谈到发表学术论文的时候,许多人会有一种活思想——“我有什么好写的呢?”产生这种思想是很容易的,因为你做实验很累,你做研究很费劲,你给病人看病忙得都没有休息时间,因为你还不知道刚刚得到的结果是否到了可以被发表、允许发表的程度。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将研究数据和相关事实公布出来都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关键之一。

        A 科研不能仅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发表学术论文呢?这倒值得说一说。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小学的课本上有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在世界科技史上有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几乎一样的故事,前一个历经岁月而停留在文化的层次上,作为课文,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的聪明榜样,而后一个成为科学殿堂中闪闪发光的明珠,作为科学定律无时无刻不在造福人类。的确,把自己的科研成果,放到科学的殿堂之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曹冲和阿基米德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抽象思维”。遗憾的是,眼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至今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改变这种文化是当务之急。这样说来,从自己科研的成果中,发现科学的、工程的、技术的规律,这才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

        曾经有一位学生跑到我跟前说,他要是“早生二三百年”就好了。这是不切实际的。虽然说科学技术的研究最终要化为一种个人的活动,至少对大多数专业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这样的,但是,科学技术上最终的成功决定于集体的努力,这中间包括具有各种互补技能的科技工作者,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巨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内的协作和互动,被认为是科学和人文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决于思想的共享、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发现,而这些既取决于历史的机遇,由此,二三百年前现代科学初创期的确存在着较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机遇,但还要取决于全世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对话,以及科学共同体的积累。积极发表能为这种交流、对话和积累作出贡献的原创性学术论文,这也是我们发表学术论文的重要初衷之一。

        B 我们不仅应该“听故事”,还应该“讲故事”

        搞科研的模式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多少年来,我们从事科研的模式似乎一直是这样:别的国家的科学家总是“讲故事”,我们总是“听故事”,然后复制这些“故事”。如果我们回想一下,超导研究是这样,纳米技术是这样,干细胞研究也是这样。这种情景,理、工、农、医好像都差不多。今天,我们不妨都来想一想,换个身份,是否已经到时候了?我们不仅应该“听故事”,我们还应该“讲故事”。

        掌握科技领域国际话语权,对于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国科技界来说,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科学家们在科研中,要在三个方面展示身手,而这三件事既与学术论文紧密相关,又需要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思考能力。一是要有更多的符合国际科技论文写作规范、传统的原创性学术论文,在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共同体中传播;二是要有一批科学家,他们会从浩瀚的新文献中找到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国内国外文献,从中总结和撰写出指导课题发展方向的综述性学术论文,并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中,能够引起国内外最广泛的同行科学家的共鸣和继承发展;三是要有一批更优秀的科学家,能从前两类文献中提炼出含金量更高的学术专著、学术理论。作为一名科技人员,你除了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专家,别无他求。

        我们需要一流的学术论文,我们需要一流的综述文章,我们需要一流的学术专著,我们需要从中产生学术大师。这是时代的呼唤。

        C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  

        科学家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某一方面的科学突破,某位科学家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路人;一段时间后,由于另一些方面的突破,其他科学家又成为新的领路人。超导研究就呈现了这种规律。观察世界科技研究的日常图像,应该不会是另一种样子。在这里,最精彩的故事,总是出现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仅仅需要及时和准确,学会在课题研究上从容面对这种自己取代别人、别人又取代自己的状况,有利于去掉浮燥之风,既避免沾沾自喜于一时一地之得,也避免一时失利或某种站不住脚的观点而产生的自卑感。学会在课题上与人交替领跑,也十分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的脱颖而出。

        如果说科学研究成果是科学家献给世界的一颗颗“珍珠”,那么学术论文就是对“珍珠”的采集。你对科学技术真理的追求,也是由学术论文来记录的。你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时精益求精是非常值得的。除非写论文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甚至能被其他专业的专家彻底了解,下决心不要停止修改论文,更不要投稿。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科学家绝不能自己不动手搞研究做实验,不动手撰写论文,让别人成为自己完成课题和写论文的“替身”,如此而行的结局难以磨炼出在国际科技界同行中被认可的科学家,也写不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

        D 不承认其他人的重要贡献,你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科研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公平地对待与你共事的人。

        现在,科学研究一般都需要许多人组成团队一起工作,每个人都要做出各自的贡献,同时也希望获得认可。在完成了实验要发表学术论文时,有贡献的人就可以署上名。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看到发表的学术论文上有我的名字真是高兴极了。署名是这样的:我的一位导师姓氏的第一个字母是B,放在第一位;我的是F,放在第二位;我的当系主任的导师第一个字母是G,放最后;有别的作者时也按字母顺序决定署名顺序。岁月流逝,这种做法眼下不大见了,谁署名第一,谁署名第几,产生了意义:这关系到公平。有些人为署名顺序耿耿于怀,难免影响科研上的合作。这里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贡献的人应该得到认可,这不仅应该反映在所发表论文的署名(以及署名的顺序)上,而且在口头报告和非正式场合中也应该得到体现。一位走向成功的人士,总是不会忘记在任何场合指明某个科学认识,应该归功于某人的贡献,不能把这种公平仅仅给予那些大科学家和著名科学家。

        由于署名已经成为与荣誉画上等号的一件事,怎样合理区分各自应得的荣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的人不顾他人同样作出重要贡献的事实,声称完全是由自己完成了工作,这样的事情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同样让人不可接受的是没有贡献的人却在论文上署了名,这样做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是大大降低了其他有贡献的人在科学共同体中的信誉。有的人经常很自然地就拔高自己或所属研究小组的工作,在发表学术论文时也主要引用自己发表的论文,而忽视他人同样工作的论文。这是常有的事,不过这样的做法往往会被其他人发现,并且极有可能让当事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你也许忽视了科学共同体,这里的潜规则是:如果你不承认其他人的重要贡献,你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E 不但要告别“有意”的违规行为,更要告别“无意”的违规行为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即你肯定会盼望着自己正在做的实验会有最终的结果。不错,任何在科研方面有点经验的人,最终都会获得一个实验结果。这个结果也许不是你所希望得到的,此时你会寻找各种原因,让后续实验结果与预测相一致。问题出在另一种情况下,即这个结果也许正是你所希望得到的,但接下来无论你付出多大努力,可能仍然不能重复你的结果。这种变化和偏差很常见,也许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值得指出的是,有时也不幸是因为科学上的违规行为造成的。

        有一位研究者认定某一民间治癌偏方中的某一成分具有抗癌作用,实验报告显示该药物成分较高浓度的一组确实能杀死肿瘤细胞,而该成分的另外几组均未见有效。但作者就此得出抗癌有效的结论过于匆忙,是一种无意的违规行为,因为“显效组”浓度其实已达中毒性剂量。在这样的浓度下,非肿瘤细胞也都会死的,但文中并没有测试非肿瘤细胞在此剂量下的数据。从结果看,与其说该成分抗癌有效,还不如反过来说无效证据更充分。此文后来撤稿了。

        违规行为可能涉及实践的许多方面,但重要的是要区分哪些是有意的,哪些是无意的。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就不但要告别“有意”的违规行为,更要告别“无意”的违规行为。

        自己的工作自己做,是我们的美德之一。抄袭别人的论文、成果,并当成自己的东西发表出来,这是一种严重的违规行为。在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知道,抄袭别人的家庭作业或考试答案是欺骗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斥责。

        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会收集和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学术论文、专著、成果、数据等等,你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优秀材料和信息的吸引,有时候,不自觉地产生了剽窃。这里重要的是吸取他们中优秀之精髓,并致力于创新和推进。以宽宏的姿态对待处于你之前的一切研究成果或记录,你会感到这样的成功是无限幸福、无上荣光的。

        精 粹 

        ● 在曹冲和阿基米德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这就是“抽象思维”。遗憾的是,眼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论文的作者,至今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

        ● 多少年来,我们从事科研的模式似乎一直是这样:别的国家的科学家总是“讲故事”,我们总是“听故事”,然后复制这些“故事”。今天,我们不妨都来想一想,换个身份,是否已经到时候了?

        ● 科学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都是被科学研究雕刻而成的。科学家绝不能自己不动手搞研究做实验,不动手撰写论文,让别人成为自己完成课题和写论文的“替身”,如此而行的结局难以磨炼出在国际科技界同行中被认可的科学家,也写不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学术论文。

        ● 学会在课题上与人交替领跑,也十分有利于年轻科技人员的脱颖而出。

        ● 你也许忽视了科学共同体,这里的潜规则是:如果你不承认其他人的重要贡献,你也不可能得到别人的承认。

        ●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就不但要告别“有意”的违规行为,更要告别“无意”的违规行为。

        ● 一位优秀的科研人员,会收集和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学术论文、专著、成果、数据等等,你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优秀材料和信息的吸引,有时候,不自觉地产生了剽窃。这里重要的是吸取他们中优秀之精髓,并致力于创新和推进。以宽宏的姿态对待处于你之前的一切研究成果或记录,你会感到这样的成功是无限幸福、无上荣光的。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