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有网友近日发帖称某区规定退休老人须花5元买“死没死证明”,并到场证明自己没死才能继续领退休金,否则就认定死亡。对此,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险处工作人员回应称,网友所说的表格不是“死没死证明”,而是指纹认证表。至于是否卖5元,其称不清楚,“好像是这样”。
对老年人来说,领取退休金原本天经地义,却还要花钱买“指纹认证表”,这种做法不仅在情感上让人无法接受,而且暴露了行政服务方式上的“死板”。更重要的是,“指纹认证表”必须是当事人的指纹鉴定,即不管老人住在北京、上海还是国外,不管是否卧床不起还是病重住院,都需要进行认证。
客观地说,对老人进行指纹认证,判定老人是否健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冒领退休金的行为。据媒体报道,去年10月,广东省社保部门将新农保参保信息和省公安部门的个人户籍信息进行比对时,发现在107万领取待遇的参保人中,有3800多人在户籍信息系统中已被销户,高达38万元的养老金被冒领。很显然,类似“死魂灵”领取养老金的现象,绝非个例,不少地方都曾被媒体曝光过。由此可见,对老人进行指纹认证称得上一种有效举措,它至少堵住了过去凭一纸证明就能领取养老金的制度漏洞,而且指纹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能够使认证目标更精确。
既然指纹认证具有可操作性,某区的做法为何让人反感和愤慨呢?答案就是:基本人性化关怀的缺失。分析一下认证的工作流程不难看出,首先是操作缺乏人性关怀,当地人保部门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一律要求在指定时间、指点地点进行认证,如果是生病住院或在异地无法前去认证,就有可能以“死亡”对待;其次是行政服务方式缺乏创新,一律要求当事人自己“上门”办理,而忽略了工作人员也可以提供走访服务、远程服务等多种方式,服务形式呆板、服务思路不近人情,这才导致民众怨声载道。
正当的指纹认证演变成了“死没死证明”,面对公众的质疑,相关部门要做的不是应激性的辩解,而是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补救。“死没死证明”的闹剧恰恰证明,在某些地方,“为人民服务”还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只有真心实意为民办事,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打造真正的“服务性政府”,让广大民众享受到真正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