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又是一年春耕时。本报“走基层·蹲点”小分队一行来到陕西渭南市大荔县。这里地处华山脚下,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近年来,当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政府引导,群众点菜,企业埋单,科技送餐”的新鲜经验,被称为“大荔模式”。在本次采访报道中,本报小分队将跟随农业技术人员走村进户,深入田间地头,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这个地方政府全力推广、农技人员点头称赞、农民兄弟拍手叫好的农技推广模式。敬请关注。
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
然而资料显示,在我国广大农村,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难以落地和普及。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农民种什么,怎么种,依然靠的是一种“天然”的经验和感觉。
经验和感觉往往靠不住,某些时候甚至会“害人”。因此,要真正解决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农技推广难题,解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成为长期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老大难”。
在西部科教大省——陕西省,农技推广正悄然发生着聚合和聚变。一种被称作“大荔模式”的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和农民群众接受和追捧,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三秦大地被推广。
“大荔模式”的“聚合”之路
经过几天的深入采访,记者发现,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之所以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就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用两句话十分形象地概括,就是“网破、线断、人散”和“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以大荔县为例,设施瓜菜、鲜食红枣、中早熟苹果和优质棉花,是支撑该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四大支柱产业。为了不断推动发展, 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该县在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的基础上,又先后增设了畜牧、果业、设施农业和红枣等四个二级局。多年来,这些局所属的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为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还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并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
2007年,大荔县科技局经过调查发现:农技部门单纯搞技术推广没有回报,企业单纯搞农资销售缺乏农民信任,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技物配套服务,即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则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巧的是,大荔县科技局的这一“奇思妙想”与该县一民营企业家汪战仓“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
同年7月,注册500万元,由县科技局全程代理的“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顺利诞生。接着,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一个统筹全县各方有效资源,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手段,以为农、惠农、富农和强企为目的的全新运作模式——“大荔模式”应运而生。于是,过去沉闷于单位的各级科技人员、各种沉睡于实验室的科学仪器和设备,都源源不断地向荔民公司积聚;同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由荔民公司精心编织和打造的农资、农技、销售、推广体系,迅速在大荔县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让干部展才华,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得实惠,让政府有成就。“大荔模式”运营几年来,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和称赞。
1998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工程师周爱英,过去由于单位经费紧张,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次数不多。2008年4月,她被荔民公司聘为县专家团驻企专家,专门负责红枣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从此,她下乡车接车送,不但不愁经费了,而且还可以拿到补贴。现在,她又是编辑《荔民科技》,又是科技110“出诊”,又是网络视频、技术短信指导,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周爱英说:“我原来每月只拿970块工资,一天也没多少事。现在公司每月又发给津贴800元,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心里觉得充实多了。到农村去进行技术指导,群众热情欢迎。尤其是看到在我们的指导下,示范园丰收了,农民高兴了,自己就有一种回报乡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同时作为“大荔模式”的受益方,荔民公司也通过双连锁,降低了经营成本,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加速了规模扩张。连锁经营头一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0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了400万元。
对于荔民公司的双连锁运营模式,鲁安连锁店的艾月娇经理说的很实在:连锁经营比起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有几大好处:只经营优质、高效、绿色、放心的产品;及时对农民提供技术服务,拉动了客户;有效的市场销售规则,不哄抬,不压价,不串货;把方便实惠和优质服务让给农民,销售额提升空间增大。
而享受到贴心又贴身服务的农民,同样也得到了许多实惠。据汪战仓介绍,一般通过其他渠道销售的农资,批发商平均加价15%左右,零售商再加价20-30%,那么产品到了农民手里的时候,价格就比出厂价高出了35-45%。而荔民公司直接从厂家进货,只加价20%左右由连锁店销售。这样,产品到农民手中时,价格就比市场价低了15-25%。按年营销额2.5亿元计算,农民可从价格上得到的实惠就达5000多万元。因此,农民普遍觉得在荔民农资连锁店购买产品,不但价格低, 产品优,而且还可享受到连锁店的捆绑服务——优良新技术服务。
“大荔模式”的“聚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大荔模式”通过各种渠道被传开后,获得了渭南市和陕西省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渭南市和陕西省科技厅对此模式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对它的内涵和形式,进一步做了丰富和提升。而今,这种“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有效合作运营机制和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多方的互惠共赢。农民王志清说,有了“大荔模式”,咱科学种田不再愁眉苦脸哩。汪战仓说,“大荔模式”让他找到了做人做事的方向和价值。
“大荔模式”集“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科技12396信息服务”四位于一体,变单项服务为多项捆绑服务,变短期行为为长期持续行为,能有效解决“农技单位有人才,缺经费,技术进村入户难;民营企业有资金,想服务,缺技术支撑;农技人员有技术,缺平台,深入实际难;农民群众想致富,缺技术,产业效益提升难”这四大农技推广难题,最终实现了科技零距离为农服务。
渭南市科技局局长张向民对“大荔模式”情有独钟。他说,“大荔模式”构建了两条网络:一个是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一个是农技服务网络。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就是在县城设立总部,乡镇设立配送中心,村级设立连锁店,形成县、乡、村三级连锁经营网络。农技服务网络就是在县建专家团、乡设特派员、村聘技术员,全方位、全天候为农民提供电话咨询、网络视频诊断、科技110“出诊”、科技报刊入户、专家进村授课、LED农情预报、手机短信群发、测土配方施肥、建样板示范田、提供果品销售信息服务等10余种不同形式的免费技术服务,最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陕西省科技厅副厅长许春霞说,“大荔模式”的实质就是“政府引导,群众点菜,企业埋单,科技送餐”,这种以“技企结合、技物配套、农资农技双连锁”,以“县为单元、直营联盟、连锁经营、密集覆盖、全程服务”的运营方式,实现了资源由聚合到聚变的转变,使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
大荔县委书记孙云峰高兴地告诉记者,“大荔模式”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内生机制。它以企业为平台和支点,以利益和服务为杠杆,撬动了一个市场,搞活了一盘棋,实现了农民、企业、专家和政府的多方共赢。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认为,“大荔模式”在销售质优价廉的农资农副产品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高效农技服务,把服务直接延伸到田间地头,不但架起了为农服务的立交桥,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进了农村信息化步伐,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在全国是一个创举,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路径。(本报记者 张哲浩 程伟光 袁于飞 杜 羽)